意义: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
5月16日到18日,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会议为何如此高规格,与会代表探讨了哪些内容,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究竟什么样?
众所周知,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特别是随着算法、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更多应用场景,不断向各领域进行溢出渗透,带动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智能时代。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教育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时代的开启,既给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体系、评估等带来了整体性影响,也给重塑教育形态、强化教育本质带来了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整体运作流程改变,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
“目前,全世界还有2亿多儿童难以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我们要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变革性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说,“各国和国际组织在人工智能政策层面开展对话,对于人工智能和包容性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进一步解放教学生产力,让教师从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教学创新。还将引起学习中心的转移。个性化学习将逐步成为主旋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与此同时,教与学两者间的交互也将前所未有地紧密,形成人机共生的学习系统。”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
【1】探索:理性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共生
18日,在大会安排的实地观摩环节,记者走进北京十一学校,几名学生正在进行“图像识别助力马格努斯滑翔机的动力学研究”。利用摄像机和图像追踪技术、跟踪处理软件,建立物理模型,对滑翔机的动力学机制做出解释。
同学们说,“人工智能在研究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视频色块追踪,即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追踪技术是研究的重要手段。”
在北京,人工智能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场景当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校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校园后,各学科教师在新技术的辅助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高二年级组语文教师石磊尝试在古文赏析《归去来兮辞》中使用“畅言智慧课堂”软件,与学生开展互动讨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师生间不仅可以互动讨论,老师还能通过教学设备平台,看到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时反馈,这让老师能够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七条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们已经开始用VR技术“穿越”空间,体验虚拟的“沉浸式课堂”,“触摸”宇宙中的行星,遨游太空。不少参与体验的学生表示,VR虚拟技术打造的体验课堂,激发了大家探索宇宙空间奥秘的兴趣,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立体直观的感受。
据介绍: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2】未来: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并共同赋能未来
智能教育将会发展成什么形态、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条件、应当如何组织运作?
据介绍,我国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
“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实践活动,实施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全面储备未来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优质资源均衡共享,实现兼顾个性化和规模化的高质量基础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体系构建,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双师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介绍。
谈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互赋能发展,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科技伦理不能忽视。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
大会发言中,好未来集团创始人张邦鑫也谈及:AI并非要取代人,而是应当与人结合,共同为教育赋能。教育永远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传递。
“我们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在适应变革的同时,必须要尊重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关注个性化、多样化和适应性的学习,更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更加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更加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对伦理和安全等方面的挑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北京市委教工委书记王宁也在大会致辞中谈到。
(摘编自2019年7月1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