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职教动态 >> 正文

【行业热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三教”改革

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9年11月18日 17:16  点击:  属于:职教动态
  摘 要: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新的动力,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教师、智能教材和智能教法将登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舞台,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随之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新三教;转型升级;三教改革

  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并将深刻改变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此背景下,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如何遵循并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成为题中之义和必解命题。

  一、背景与问题

  当下,相较于新一代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内容之新和内涵之深,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升级、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评价完善等方面,显得行动迟缓、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现代教育的创新理念。现代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特征,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职场技能、生存能力和信息素养。而工业化社会大规模生产模式影响下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统一性、标准化的倾向。学生在学校标配的固定场所里学习,教学标准统一制订,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评价体系单一僵化等。学校中固定的教学场所,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也与信息化社会在线、移动学习空间的发展趋势不吻合。以当下职业岗位技术标准与工作规程来固化课程的设置与结构,以昨天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今天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受教育者面向未来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流水线式的教学进程“,标准答案”为导向的“产品化”质量标准,看似完成了教学内容,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械地套用普适性的教学与评价标准,导致了“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现象。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缺乏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师团队。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资源共享与应用的能力,拥有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信息素养与多元角色。而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不擅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方面,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跟不上学生的现有水平。这些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习惯、智能特点、兴趣特长等方面不对称,加上自身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效能低下。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教师并没有将提升信息素养纳入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也没有设法改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讲师”角色,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是在智慧校园运行上,缺乏整合资源的平台思维。现代化智慧校园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校园运行更加智能,现代教育教与学模式的变革更加便捷,泛在学习新体系的形成更加完善。而带有工业化社会传统特征的办学模式在一些职业院校办学中仍占据主流。虽然信息技术条件与环境逐年改善,但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与规划,建设能力与应用水平还不够高,信息化平台使用率低,智慧的内涵与效能在学校运行中未能充分显现。平台上的数据采集失真与不完整,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的信度;存储的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为课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各平台数据因存在着孤岛现象,重复投资增加了教学与管理的成本。互联网思维的缺失,与校外信息化资源的耦合度低,专业间、课程间共享度差,导致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模式的动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地构建出启迪学生张扬个性、开发智慧、优化智能的新型学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不能很好地学习面对新技术革命,以及面向未来职场和生活的新技术、新技能,不能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下,未来工作岗位所呈现的“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新要求。同时,这一现实情况与发展趋势,也将倒逼传统的职业院校在组织构架、专业结构、课程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一些传统的“一技之长”订单式的人才标准将被“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新标准所替代。

  二、趋势和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加快了职业院校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的变革进程。学校的育人载体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校园延展到与社会组织机构结成合作共同体;由单一的校内固定物理场所拓展到校外自然环境、云端教学共享平台,并向师生共同学习中心演进。在这个阶段中,专业结构、课程内涵、教师构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教”改革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命题。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明确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呼应、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相对应,科学、系统地规划设计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涵、标准、质量、生态等方面,体现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新精神,体现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改革推发展,以发展促质量,以质量提水平。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类型教育教师结构问题。但仅局限于专业教师的双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充分体现类型教育的特征,需要发挥非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信息技术和通用技能的优势,组成类型教育的“混编”师资团队。二是加大活页讲义教材开发力度,确保教育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现有以纸质形式所呈现的教材,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应开发电子、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推进碎片化学习、结构化引导新模式的形成。

  三是加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进程,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信息素养不高的短板使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以及共享资源时捉襟见肘,落后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也不利于教学信息化的推进。

  人工智能时代,“三教”改革的内涵将被不断拓展,“智能化”特征愈加明显,“智能教师”“智能教材”和“智能教法”的“新三教”将登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舞台,由此带来的是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的深刻变化。

  一是“智能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素养的教师将成为教学的主力。一些重复性、可视化、直观性、实操性强的教学环节被“机器人教师”所替代。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扩大了共享面。由此带来的是教师岗位的减少,教师的职能由单一的教学职能向智能教学组织与监督管理职能拓展,教师的身份也将出现编剧、剧务、导演、助演、主持人、指挥,以及资源提供、情境创设、人生导师等多元角色。

  二是“智能教材”。一些纸质教材甚至于纸质活页讲义、说明书因时效性不强、携带不便、呈现单一、可视性差、容量小等问题,将更多地被智能、多样、可视、动态、形象的“云活页”教材和多功能的“电子学材”所替代。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的问世而进行整合或更新,以专业+、课程+来提升和扩充知识与技能的内涵,新教材与新学材两种资源将呈现出共存互补的新形态。三是“智能教法”。配合智能教师、智能教材的智能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呈现出混合式、交互式、社交式的学习模式。如,引导学生通过游戏闯关来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游戏化教学方法;以虚拟仿真方式再现“场景化”工作现场的情境教学法。教法与学法共用,教学方法因教师角色的不断轮换而多元化地呈现,以教师的“教”来引导和激活学生多样化的“学”,教学相长的多师同堂团队教学的方式将普遍存在。

  综上,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三教”改革,将加快以智能为特征的“师生学习中心”这一新型学校形成进程“,学生客户”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教师客服”的作用愈加显现,以学生自我、自主管理为特征的“学生支持服务”新生态逐渐形成。在师生学习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逐步由“师生主导、学生主体”所替代,私人定制课程、非正式学习与个性化自调式学习模式,将成为“师生学习中心”和“移动学校”中学习者学习的另一种新路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将由“传话筒”向“赋能手”的方向转化。

  三、态度和理念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转型,应该随着工业化升级的进程而推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工业化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交互在一起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共存,但是,信息技术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机器换人”在企业已成为现实,将来也必将影响职业院校。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供给方,职业院校应与产业、企业的发展模式改变相对应,与社会运行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相衔接,只有这样,职业院校办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2]。职业院校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人的态度、理念、模式、能力、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

  态度是关键。对待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院校是积极迎接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还是消极等待、被动地应付,这取决于学校办学的目标与动机,取决于学校的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要做到不忘初心,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努力提升适应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理念是核心。理念陈旧、落后,信息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新瓶装旧药,“新三教”改革不会真正成功。因此,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互联网思维,创新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树立学生客户意识,形成多维共享学习成果与智慧的生态圈。

  当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完全替代学校的基本功能。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师生的情感交流,个性化辅导、引导乃至管理服务将长期存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与网络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尊重并适应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介来搭建与现实生活、学习的桥梁,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实到位。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三教”改革,在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职教人的持续实践与创新探索,这不仅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提升职业院校竞争实力的需要,更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需要。




 
(摘编自2019年11月16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友情链接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