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职教动态 >> 正文

【行业热点】深化德育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日期:2020年10月28日 18:04  点击:  属于:职教动态
 深化德育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度解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其中第15条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德育评价主体、评价手段、评价内容、评价导向等内容的规定性,《方案》第15条力图破除长期以来以分数为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德育评价导向,以更加科学系统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完善德育评价的时代意蕴

  (一)确立科学育人目标,助力立德树人深化实施
  德育评价指挥棒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明确科学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思考应该成为建构德育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完善德育评价,我们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德育使命,澄清德育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培养具备普适价值、认同政治理念、内化四个自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赋能现代教育治理,推动德育评价体系建构
  完善德育评价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现代教育机制体制改革中,各类参与主体的权责范围和能动空间,进而建构立体交互、多元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在德育评价中的角色功能,为现代教育治理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方法路径。

  (三)奠基学生道德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评价是德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完善德育评价的最终旨归是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建构,因此建构科学合理德育评价体系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形塑赋能。与此同时,通过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德育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组织和高效实施,扭转不科学的德育评价导向,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二、学校德育评价的内涵解读

  《方案》提出完善德育评价的总体要求,具体可以按照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方式、评价导向等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与解读,以求其目标指向与内涵要义。

  (一)评价依据: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目标
  《方案》指出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已经明确了德育评价的前提和依据是建立合理科学的德育目标,以此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和具体导向。在制定德育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段、学生、学校类型等不同情境下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德育目标的空洞、抽象与脱离实际。

  (二)评价内容:从理念到行为的内容体系
  《方案》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规定了德育评价的内容维度。具言之,新时期的德育评价在延续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培育、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更应着重评价其思想意识水平和政治认同理念。

  (三)评价主体:全员参与的立体交互评价
  《方案》指出要“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明确了德育评价的主体,改变以往德育评价单一主体的困境及问题,也能够通过立体交互、互联共通的多主体参与和全员评价方式,切实为德育评价的有效实施和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环境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评价手段:强调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方案》强调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德育评价的有效方式,为德育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赋能和科学评价手段。在德育评价中,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与思想意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为德育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五)评价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方案》指出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表现与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德育评价的评价形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德育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典型行为,通过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联系,明确德育评价的结果应用。

  三、当前学校德育评价的问题

  当前学校德育评价仍存在着定位不明确、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德育评价地位的弱化
  在当前的学校评价体制中,德育评价往往让位于学业评价和学校升学率,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粗浅化
  当前德育评价尚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权重确定、等级设计、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已有研究虽部分涉及德育评价指标,但仍呈现单一化等问题。

  (三)德育评价方法的量化倾向
  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量化评价的方式仍处于主流地位,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四)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长期以来,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等一般没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权力。在如此这般的德育评价中,尚未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五)德育评价方式的静态性
  目前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终结性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重视静态性的结果性评价过,忽视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就评价的功能定位而言,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缺位的评价方式无益于德育评价的长效运行。

  四、优化学校德育评价的实施路径

  基于当前学校德育评价中的实然问题,我们认为新时期优化学校德育评价的实施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一)高度重视德育评价在学校整体评价中的首要地位
  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要明确德育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首要与核心地位,提高德育评价在学校整体评价中的比重,强化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与治理理念。在学校层面,引导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德育一体化等方式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全社会营造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社区、家长等主体进行德育评价的参与度,提升其开展德育评价的基本能力与意识。

  (二)加快研究制定科学系统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方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需要突破原来以知识取向为单一目标的思维框架,建立一种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内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究制定科学系统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在最新评价理论的引领下,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细化分解德育评价指标,为德育评价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与指标体系。

  (三)努力探索实施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描述性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都应该成为德育评价的方法路径。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每一个学生品德发展的持续关注和大数据收集,多视角、多侧面、多渠道采集并保存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实现德育评价的个性化。

  (四)从封闭走向开放,实施多主体评价
  无论从宏观上对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还是从微观上对某个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都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实施多主体评价。一方面,在校内,要坚持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逐步将自我评价融为自己道德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使评价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他律走向自律。另一方面,要将德育评价置身于整个社会环境下,让德育评价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为德育评价提供更全面、更真实的环境。

  (五)从静态走向动态,突出过程性评价
  重视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德育评价,并不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既定的结论,而是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过程性评价不认为评价是德育活动的结束,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了总结性评价。要突出过程性评价,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把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提到重要而突出的地位,把鉴定学生的品德等级放在次要地位。为此,可通过采用档案袋或成长手册的方式,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道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评价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摘编自2020年10月26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友情链接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