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从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出发,围绕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提出10项任务、27条举措,系统设计了未来三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作战图”。通过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着力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决策部署的创新之举,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宏伟蓝图的再细化和具体化。“行动计划”回应时代变革对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的诉求,从下好职业教育一盘大棋出发,围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一主线,规划设计了10项任务、27条举措,创新构建“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推进机制,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一、时代变革:迫切需要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同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
(一)经济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职业教育急需主动求变,以高质量发展适应经济转型需求。首先,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要求职业教育打造质量品牌。当前经济领域正加速推进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质量革命,对质量的个性化、柔性化以及国际化提出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与产品,同时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供给侧,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真正意义的质量变革,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在世界舞台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彰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职业教育优化供给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适应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职业教育需着力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制度保障,全面提高供给能力和质量。最后,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职业教育实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要求职业教育破除传统项目驱动、资金驱动发展的路径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力。
(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是教育、是经济,也是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到教育上,就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人民满意,就要实现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另一方面,人民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2019年高职院校共扩招116.45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在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也明确要适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扩招带来的生源多样、需求多元的时代现象,加之新时期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深入渗透,将推动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形态的变革,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治理模式等都将提出新的挑战。高质量和多样化既相对独立,又辩证统一。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质量和特色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通过办“适合的教育”助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三)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经过70余年的改革发展,在规模、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效。然而,与现代化进程要求相比,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亟须深化改革,突破瓶颈。首先,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确立并坚持类型属性定位。“职教20条”开明宗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功能与地位的全新判断,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逻辑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类型教育定位,职业教育亟须突破短板、强化内涵,破解当前存在的认可度不高、类型特色不突出等突出问题。其次,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健全重要制度,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重要模式。最后,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拥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从规模最大转向质量最优,需要更加坚定地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要在正本清源上下更大功夫,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有着鲜明的类型特征;要在守正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既时刻牢记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又深入探究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要在力求实效上下更大功夫,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有效引导中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提质培优: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
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培优的历史转折点,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力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逐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改革动力,强化类型特色,提升服务能力,进而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
(一)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距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正是着眼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对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和招考制度进行改革部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作为具备独立体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自身是有层次的,包括职业中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还包括专科和本科层次。要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学校体系,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自下而上无缝衔接,同时还要着力解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关键短板,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比如,对于职业中等教育,要强化其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职业中等学校教学条件达标、教学管理规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质学校和专业,通过提高质量和吸引力,促进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对于专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要巩固其主体地位,将其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打造一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对于本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稳中求进,扎实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加快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标准和制度,围绕产业急需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更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转变的必然途径。一要健全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突出省级统筹。地方应因地制宜地设计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并统筹推进制度落地见效,在保留高职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的同时,保持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二要规范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形式,突出面向人人。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不同生源特点,分类推进考试招生工作;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三要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突出实践能力。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文化素质考试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测试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学校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测试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相关内容,具体考试形式应以实践操作为主。
(二)激活力,增强改革动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教20条也明确提出,用5~10年左右时间,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与这些要求和目标相比,当前职业教育还受制于体制不够健全、机制不够灵活等现实困境,急需突破,以增强改革动力。
一是加快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建设。加快治理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要着力从三方面推进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一要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这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要将其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一方面,要按照体现国家意志和最基本要求的底线思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如及时修订学校设置标准,制定职业学校教师、校长专业标准,完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补充部分面向产业急需领域和量大面广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等。另一方面,各地、各职业学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及校本特色,建立健全高于国家标准的省级、校级标准。同时,国家还要健全各类标准动态更新和执行情况检查机制,推动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二要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我们要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在政府监管方面,要完善国家督导评估办法,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考核体系。在社会监督方面,要巩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报制度,进一步提高质量年报编制水平和公开力度。在行业自律方面,要充分发挥行指委在专业目录、教学标准等制(修)定中的重要作用。在院校主体方面,要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制度体系,健全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三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是“人”,要加强职业院校校领导、中层干部、后备干部等的培养培训,建立一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和基地,形成一套系统完备、运作规范的培训体系,打造一批素质高、理念新、能力强的管理队伍。
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是新时代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破解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的瓶颈障碍,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区域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探索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在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中的纽带作用,打造一批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举办和指导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各地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探索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促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积聚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三是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是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落实地方发展职业教育主责的重大制度设计。其核心宗旨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框架下,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先试,按照东部提质培优、中部提质扩容、西部扩容提质的原则,在东中西部选择若干省或地级市先行先试,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国家将按照整省试点和城市试点两类划分试点范围,整省试点侧重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城市试点侧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东部山东、中部江西、西部甘肃整省试点已形成起步成势的态势,基本形成了南北呼应、相互促进的联动节奏,同时带动其他若干省份整省整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局面,搅活了改革的“一池春水”。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责在地方,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拨款方式变化的背景下,推进高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落实“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调动和保护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中央和地方改革同向同行、信号不减,各地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
(三)强内涵,突显类型特色
当前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提高吸引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强化内涵建设,突显类型特色,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质量品牌。
一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好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着重从三方面发力。首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其次,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中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培育建设一批“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打造一批名班主任工作室,总结推广一批德育特色案例。再者,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思政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持续开展“文明风采”“劳模进职校”等活动。培养培训一大批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引导校企合作共建一批德育实践基地、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打造一批思政课示范课堂和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思政教育案例。
二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进“三教”改革是树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质量品牌、突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关键抓手、有效突破口。要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为先导,以强化教材科学性先进性为基础,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打造一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建设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专业,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完善职业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在教材建设方面,实现教材分层规划制度,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基础上,引导地方建设区域特色教材,鼓励职业学校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健全教材分类审核、抽查和退出制度,逐步提高国家、省两级抽查比例。建立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校企合作开发多样化教材,推行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教法改革方面,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推广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以及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促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围绕专业和课程建设,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包括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等。
三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职业教育需要以更加灵活、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对接、融入新兴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质量治理、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推动各地各校研制校本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指导职业学校系统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成适应办学生态需要且各具特色的智慧校园,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另一方面,要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以“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升级改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如将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打造若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引入信息技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打造一批优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步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增效益,提升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为经济升级铺路,为脱贫攻坚助力,为人的成长筑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因而,从效益角度看,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这是考核职业教育发展效益的核心内容。面对当前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职业教育要着力从两方面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方面,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要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服务作用。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全力推进产教融合试点,遴选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若干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和脱贫减贫的重要举措,要整合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助力脱贫和防返贫;要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实施国家级职成教示范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人才、输送技术、培育产业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要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面向“三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
二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中具有独特优势,也应做出更多的贡献。一要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和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具体来说,要从制度架构设计、运行工具与方法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加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和制度实践。二要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适应职业教育的生源多样、需求多元、技术革新等变化,职业院校要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坚持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一方面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三要强化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功能,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与其他各类院校及继续教育机构互联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三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扩大,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能力。首先,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一方面,支持职业学校与国(境)外中资企业合作,多种形式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推动中国与国际产能合作国在远程教育培训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及产能合作国培养培训大量急需人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培育一批“鲁班工坊”,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来华合作办学,促进国际经验本土化、再创新,促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影响力。选派一大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放学,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通过推进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引导职业学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各类合作项目,积极承办世界职业教育大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展等,多举措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机制创新:协同推进“行动计划”落地见效
“行动计划”是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重大举措、重要抓手,在推动实践上,聚焦提升质量和关键改革,具体设计56个重点项目。其中,既有定性的规划,也有定量的考量;既有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改革任务,也有院校层面的发展要求;既有明确可预知的规定性行动计划,也有未知有待验证的探索性行动计划。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确保“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有效实施。
(一)国家层面:强化宏观管理搭建平台
“行动计划”一方面对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要求,系统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释放“职教20条”有关政策红利,有重点地推进职业教育突破发展。不论是整体发展,还是局部突破,都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需要国家意志强力推进。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机构,是“行动计划”实施的管理主体,在国家层面负责指导、推进、协调“行动计划”实施有关事宜。其中,教育部负责实施工作的综合协调,明确改革发展任务、搭建实施管理平台、强化实施过程监管、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及期满考核制度;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在职责分工范围内落实相应任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将推进“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清单,分年度进行调度、总结,确保责任范围内相应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国家层面将各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列入国务院大督查范围,列为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同时持续强化职业教育研究与宣传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全方位营造重视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省级层面:强化统筹保障聚拢资源
“行动计划”的实施坚持中央统筹与地方主责相结合。省级人民政府是“行动计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督导保障作用,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一是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积极承接改革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协调好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科技、工信等部门,形成发展合力。二是要根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及地方发展实际,统筹协调“行动计划”经费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保障到位。三是要加大省级层面政策支持和落实力度,将“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地市政府和学校在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勇于突破,在激活力、增效益等方面大胆创新,在提质量、树品牌等方面敢为人先。
(三)院校层面:强化自主实施积极作为
职业学校是“行动计划”落地的具体单元,要将“行动计划”与学校“十四五”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积极承接、积极探索。一是主动作为,结合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发展特色,合理承接改革发展任务,明确任务具体推进举措、路径,确保所承接任务建设取得实质成效。二是聚焦质量,在思政工作、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切实提高质量,立好德、树好人。三是敢于创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治理等关键改革中大胆试、大胆闯,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为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提供基层首创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都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是职业教育突显类型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然途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摘编自2020年10月2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