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教育部积极办理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取得了新进展。2019年,教育部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1879件,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建议1130件,全国政协委员提案749件,所有承办的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结。
2020全国两会于5月22日正式拉开帷幕,在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今年,关于职业教育,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01、全国人大代表江天亮: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扶持
江天亮接受采访时说:" 在我看来,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的作用更为直接。今年全国两会,我准备继续就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扶持和人才培养进行呼吁。“他建议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健全东部与中西部学校交流体系,完善教师、学生互动学习机制。
02、全国人大代表王红军: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生均拨款应适当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王红军将提交《尽快出台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指导意见与支持政策》的建议。他建议教育部协调相关部委,做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发展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尽快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办学基本标准试点方案的研究。
王红军还建议,本科职业教育可否授予学位、授予标准、能否沿用普通本科的学位,这些需要尽早确定。实践性教学环节至少占比多少,如何明晰定义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职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等,也应重点考虑。目前,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支持鼓励政策基本空白,试点学校生均拨款应适当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03、全国人大代表宫明杰:加快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
宫明杰对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积极倡导“场景式培养”。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推广“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
二是大力实施“定制化培训”。双方可以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定期沟通、现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定制”长期、系统、全覆盖的技能培训和提升计划。
三是互动破解“课题化项目”。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充分沟通和探讨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拟定年度的课题攻关计划。
四是逐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及时转变学科设置。
04、全国人大代表赵平:职教专业在调整,师资“换血”应及时
赵平告诉记者,从去年6月开始,他走访调研了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发现一些院校师资配置不强、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强。
他认为“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专业在动态调整,但新的专业在教学质量、评测体系、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处于起步状态,师资‘换血’应及时,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也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建立联动机制。
05、全国人大代表姜涛:制造升级迫切需要新时代“大国工匠”
在姜涛看来,目前,装备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这对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高技能人才匮乏问题凸显,特别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技能人员成长通道不通畅、培养力度不够等方面。”
就此他提出建议: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要求企业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采取税收补贴、提高专项支持补助力度等形式,推进装备制造业技能人员在职培养,创新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他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为实现制造强国梦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06、全国人大代表杨珍:建立“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教师队伍也要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提升,这需要制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准入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如何“留住”他们,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
建议实施“一基地、一院校”战略,基本实现每个重点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均对口一所一流工科大学、一所职业院校配套服务,并有针对性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大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外引内培。
07、全国人大代表黄细华:技校证书学历列入国民系列教育学历证书
黄细花表示,近年来我国技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技工教育学历不认可的问题尤为突出。人社部印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人社部人社部发〔2016〕121号)规定“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但在具体实践中,除中技等同中专外,技工院校其它学历层次均不被教育部门承认。
因此,黄细花建议,应将技工院校学历证书列入国民系列教育学历证书。建议技工院校学历经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统一认定,中技等同于中专,高级工等同于大专,预备技师等同于本科,构建两个部门的职业教育学历立交桥,打通两个部门的职业教育对接管道,建立全国统一学历认证体系。
08、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如果你未来选择当工人 人生四个阶梯在等你
如果未来选择当工人,人生的四个阶梯已经设计好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和工程硕士四大阶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改变了过去一旦放弃考大学人生从此被社会边缘化的命运“单行道”,是社会根据对人才的需求作出的科学分流。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流,而是依然给你纵向上升空间,即便你选择当工人,也仍然可以有机会拿到硕士学位,甚至攀登社会的金字塔尖。
当然要让社会接受这种眼下还是非主流的人生发展轨道,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需要政府有周密细致的配套细则来排除推广的障碍。
09、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要给技术工人充分晋升空间和优势薪酬体系
一些政府部门从根本上来说,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一个能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职教体系还远未建立。特别是对上海这座要争创科技创新中心的超级大城市而言,未来产业升级转型亟需两大类人才,一是新技术研发高端人才,二是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专业工人,两者缺一不可。
培养专业产业工人群体,政府责任如何体现和担当?关键是政府要舍得花钱敢于投入,要为技术工人的成长提供一个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训紧密结合的公共平台,要及时引入国际上最前沿的新技术培训体系,要给技术工人充分的职业晋升空间和具有优势的薪酬体系。
10、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建议深化“引企入教”,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
对于如何破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周洪宇提出10条建议,其中包括,发改国资工信部门要进一步压实企业产教融合责任。
周洪宇建议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
此外,周洪宇建议,扩大学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国家、地方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扩大职业院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在学校专业设置(包括专业命名)、师资引进等方面应赋予学校更大自主权,激发学校主动性和活力。
同时,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11、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姚劲波携三份建议步入“两会时间”:持续关注就业 首提职业技能培训
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吸纳更多就业者;另一方面,就业者所拥有的职业技能亦应当与用人单位相匹配,以实现更好的就业。
对此,姚劲波指出,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不过,目前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仍存在企业从事培训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劳动力偏少、培训资源供需不均等问题。
今年上半年,人社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地政府也密集推出各项政策,如“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等,推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发展。
姚劲波建议,对作为用人主体的企业,政府应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大组织引导,并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线上培训;最后,姚劲波建议政府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办线上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为其招生打开窗口。同时,需将补贴标准与市场培训成本挂钩,而在申领补贴流程方面,可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长。
12、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建议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为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挥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郑亚莉建议,
一是以专业为试点,开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地方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选择100个建设基础扎实、类型特色鲜明、行业产业亟须的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授予高职院校独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点。
二是以学校为试点,升级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在遴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选择20所左右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彰显职教类型特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三是以省市为试点,打造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地。
13、全国政协委员高洁:改进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评价机制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
高洁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工匠之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上扩大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比重,改进职称评定的评价机制,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授予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打造一支知识深厚、技术精湛、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家型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育人模式变革,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就业环境、政策体系,加快特色专业职校品牌塑造,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增强群众的认可度,营造良好的职教发展氛围。
14、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建陕西省委主委李冬玉:设立“职业教育节”
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落地实施,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建陕西省委主委李冬玉将提出“设立‘职业教育节’”的建议。
1. 设立职业教育节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设立职业教育节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设立职业教育节有利于激发职业教育师生的荣誉感。
2. 职业教育节的日期要与国家确立职业教育活动周相一致,建议将每年的5月10日作为职业教育节法定日期。
3. 职业教育节要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选定相关节日内容。
一是按照国家要求,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
二是在职业教育节当天表彰对职业教育做出突出贡献者。
三是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进家门活动。
15、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配套制度改革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配套制度的改革,如果一个技工拿到的工资与专家教授一样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会增加。
另外,如何提高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现在之所以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因为它参与进来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一些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而且企业用人并不一定要从职业学校里招募,一些工种,对农民工进行短暂培训后就能上手。所以国家政策要鼓励到两端,除了学校,还要提升用人单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而这,也需要配套的制度改革。
16、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深化职教高考,推进产教融合
苏华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深化职业教育高考
(1)完善职教高考招生管理办法。设置独立的职业教育高考,突出职教高考特色。
2.提高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占比
3.扩大应用型本科招生规模。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支持一批办学有特色、质量有保障的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4.畅通职业教育人才上升渠道。建立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模式以及中职、高职与本科“3+3+4”分段培养模式。
2.推进产教融合
(1)增强政府引导职能。
(2)提升行业评价权威。
(3)形成校企一体格局。
(4)降低校企合作成本。
17、北京市政协委员辛秀兰: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月13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辛秀兰委员指出“在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名单中,与国内其他省市入围的高职院校相比,北京入围的职业院校由于受政策、生源等因素的制约,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辛秀兰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在北京高职招生政策上给予倾斜,北京市高中毕业生生源紧张与教育部‘双高计划’入围学校的验收在同一周期,希望市政府能够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适当增加北京市优质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以确保达到项目验收时的基本办学规模要求。”
与此同时,辛委员还建议,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生源不足现状,可以借鉴国外弹性学制先进经验,吸引在职员工进行学历提升。鼓励更多在岗工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报考职业院校。
18、北京市政协委员高东:对学校现有实训场所评估补充
高东建议,借着教育部“双高”计划的建设,希望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对7所学校先进行投入,起到引领作用。此外,对于学校的实训条件、育人场所进行评估诊断,缺什么补什么,尽快改善相应的条件。此外,高东也希望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可以协同发展。
19、北京市政协委员李云伏:拓宽职业学生上升通道
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在招生、生源数量、校际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而且职业学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在专升本方面,目前的规定是高职学生的15%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
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可展现其才的良好的大的社会环境。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改革,并将教育融入产业发展、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专业型建设突出办学特色。配合国家的“双高计划”,北京市也做到国家地方和学校同频共振,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还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包括考核、实施、验收等工作。
20、上海市人大代表叶银忠:做强职业院校
在上海,一张中专学历够不够?如何让自己手中的职业学历文凭更有含金量?公办职业院校就是要积极服务本市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学生职业发展发好基础,关键是要把学校做“强”。
对于上海职业院校的发展,他建议各区要有一个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初步的蓝图,呼吁公办学校要有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如一带一路,援建新疆等。同时,他还呼吁各高校要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将服务学生作为终生发展的目标。
21、吉林省政协委员孙进:具体评定,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当前,政府教育部门对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的要求日趋标准、规范和严谨,每年都对评定出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加以扶持,切实起到了引领作用、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孙进委员认为,在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具体评定工作上,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评定示范性职业教育院校,不仅要看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条件及软硬件建设,还要把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与办学的创新性,尤其是在校生的实践实操能力和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能力、职业精神等,作为评定示范校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评定小组的成员组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专家学者,而应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以教育专家为主,同时吸纳大国工匠、用人单位代表、企业家、人力资源以及与职业教育事业相关联的其他领域代表参与进来。
22、山东省政协委员吴梦军:设立民办职业院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
现今“招人难、留人难”是民办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待遇有着较大的差距。留住教师,让他们安心在民办学校从教,是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当重视的社会问题。
可借鉴深圳市民办职业院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实施办法,从教津贴分四个节点三个档次:从教3年为津贴起点;连续从教3年以上的,从第4年开始发放从教津贴。发放标准为:满3年每人每月450元;自3年以上每满1年的,每人每月增加150元,增加金额累计至从教满10年止;10年以上的,按照从教满10年计发。如不能一步到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也可先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效果显著体现后,再在全省范围推开。
23、河南省政协委员张林:破除职业教育体系的天花板
五年来的高职单招实践发现,除了少数学校之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基本失去了实际意义,许多学校对考生“照单全收”,或者只筛选掉极少一部分考生。究其原因,考生总数少是客观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对单招考生没有多少选择空间;从主观上讲,高职也缺乏完善的技能测试标准和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压力与动力。
张林建议,在应用本科招生计划中单列出职业教育类型招生计划,与高职高专一并考试、一并录取,树立职业教育类型形象,为有志于技能成才的优秀学子提供进入更高层次学校学习的机会,也为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4、广西省南宁市人大代表林海:工匠型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和延续性
尽管南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工匠型人才培养取得明显进步,但工匠型人才数量和质量仍不容乐观。虽然南宁开展了众多的校企合作、职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职学校学生真正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跟岗学习的人数并不多。同时,缺乏具有辐射引领作用、可共享的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等。
另外,由于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科学体系有待完善,专业课程设置重合率较高,加上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再入学率较低,工匠型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和延续性。加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出台南宁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措施。引导中高职院校合作建设共享实训基地园区,与自治区有效对接,建设“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探索构建“职业性向测评”体系,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订分阶段的“职业通过向测评”体系。建议中等职业学校配备专业的职业发展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可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学者担任兼职“职业发展指导员”,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专业指导建议。
可在市区内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间健全合作沟通机制和中高职贯通培养科学体系。推进“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把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工匠型人才培养范围。
25、湖南省株洲市人大代表林志芳等: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我市目前校企合作中尚未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多停留于表面,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并没有展开。而随着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之后,中职生的需求下降,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这就要打通中职学校学生的上升空间,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
因此,林志芳等3名代表建议,从顶层设计上打通从基础教育到中职、高职再到本科、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推动“普职融合”、“职本融合”,将职教城相关高职或中职院校统筹优化,组建1到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着手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全市职业教育走“一张图”谋划、“一盘棋”布局的集约化错位发展新路;大胆探索建立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新机制;同时,推动本科带高职、高职带中职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专业融通、学段衔接、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在全省率先贯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
26、四川省人大代表郑小红:将职业教育纳入2020年重点工作
四川省人大代表郑小红代表建议:
一是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将职业教育纳入2020年重点工作。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三是规划建立南充公共卫生职业学院 ,以南充市卫生学校为基础,整合南充市中医医院、四川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资源,推动建立以康养医疗、保健医疗、预防医疗、老年照护为特色的公共卫生职业学院建设。
四是政府工作报告第25页最后一行“加快‘双一流’建设”后加上“双高建设”,第18页中关于多措施促进就业中,将目标细化为具体指标。
27、陕西省政协委员李瑛:建议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宝鸡市中职教育目前的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存在中职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中职生均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囿于教师招聘条件,工科类教师招聘进口不畅。宝鸡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普通高中教师转型而来,学校急缺科班出身、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
李瑛建议,省级部门协调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加强宝鸡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切实落实中职教师聘任制度,公办职业学校在编制内20%内聘用专业教师,工资由同级财政承担,打通专业教师进入中职教育通道,解决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职称设岗、评优评先,充分调动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
28、鹤壁市人大代表刘杰:发展不平衡,专业优势不强
“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基础较好,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逐年提升,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发展不平衡,专业优势不强、产教融合不深是我们的短板。”
刘杰建议,打造鹤壁职业教育品牌,必须巩固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具体来讲就是建立健全“双培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训型”基地企业合作“三个机制”。同时,坚持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并重,加快构建紧扣产业、错位发展的专业设置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鼓励职业院校特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兼职任教;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资源共享,把课堂办到工厂去、把车间引到学校来,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29、成都市政协委员王有能建议:加快推进成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一是尽快建立工作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产教园区建设。
二是尽快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助推招院引校工作。
三是加大产教园区项目支持力度,解决园区建设用地、资金需求。
30、杭州市人大代表夏晶晶: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中等职教体系
市级部门结合中等职业化教育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中等职业在校学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职业素养,逐渐改变现代一线企业职工缺乏安全意识和应急防护常识的现状。
31、温州市政协委员王志梅:落地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职业教育是温州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短板,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是温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抓手。王志梅建议 争取落地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标准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此外,今年各民主党派在提案中也特别关注职业教育:
01、致公党中央
致公党中央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案”中提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主体性质尚不明确、出资方式较为单一、管理运营存在争议、办学收益难以分配等。致公党中央建议,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行政法规、规章,明确主体性质、出资方式、决策机制、合作方式、利润分配方式等。
02、民盟中央
民盟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中提出,在我国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较低、职业教育相关法规机制体系尚未健全、产教融合专业设置失衡等。
提案建议,筑牢政策体系“压舱石”;加大招生制度改革,扩大招生自主权;由地方政府、职业院校、用工企业三方共同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加快职教园区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创业给予优惠条件;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双师型”教师补充、培养新机制。
03、明建中央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适应全球竞争国际化、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人才,尚难以满足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需要。为此,建议:
1. 完善职业教育的配套制度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建立职业院校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兴办职业教育。
2.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畅通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制”建设。完善差异化的职业教育招生方案,提高“专升本”录取比例,创新“职业能力测试+推荐注册入学”等招生方案。构建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权威性。
3.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现职教与工业革命融合发展。一是完善职教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二是鼓励以“共建、共管、共有、共用”的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式,支持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三是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任职、定期交流”,推广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技能提升的作用,以赛促学。
4. 开展全方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合作与交流,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品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标准。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提升中国在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
(摘编自2020年5月2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