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者论坛 >> 正文

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

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日期:2021年05月14日 22:32  点击:  属于:学者论坛
 摘要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任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在新发展阶段增强适应性的关键举措,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必然、人民对更好教育期盼的内在要求、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现实需要。从办学内涵角度看,本科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是本质、职业是定位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一视角,本科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导向,围绕技术这个核心要素,遵循德技并修、面向产业、做学合一、育训并举等基本原则,从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三教改革”等方面,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9月2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调研本科职业教育时指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职业是定位,技术是第一性的,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他同时强调,本科职业教育“此本科非彼本科”,希望学校在本科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廓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增强职教自信,持续改革创新。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增强适应性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总基调。2021年3月,全国两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专门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做出总体部署。

  本文认为,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必然,而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无疑是增强适应性的关键一招。要增强本科职业教育适应性,就要深刻把握其技术本质和职业导向,基于技术本质视角来探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来构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举措

  (一)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升级的历史必然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技术革命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业态、新岗位不断催生,大量简单性、重复性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线低端岗位逐步减少,中端岗位逐渐呈现技术领域复合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特点,高端岗位对人才的复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要求更高。同时,随着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渐由企业个体竞争力向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巨大生态体系的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传统制造持续向生产服务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这些产业发展和岗位变化趋势,无论对新增还是对存量就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矛盾,突出表现为需求结构变化带来的新增人员供给质量和层次不足、存量人员能力转换和提升不够。在这一背景下,稳步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加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本质上是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必然。
        
  (二)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下,提升职业教育供给适应性的内在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他还曾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不仅包含高质量的普通本科教育,还包含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供给适应性,核心是宏观层面上提高职业教育的体系供给质量、院校层面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通过优化专业对接产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院校治理能力来推进。提高体系供给质量,则需要优化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布局,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建立起职教纵向贯通、职普横向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技术技能人才持续积累、成长提升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盼,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体系化、本科教育多元化的期望,能够使人民群众通过接受本科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获得适应中高端岗位的能力和更高的收入,增强获得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三)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和企业携手走向国际舞台的现实需要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大批高质量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跳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通行做法。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包含各个学历层次,都建立了契合科技进步要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本科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高水平职业教育是其战后经济快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开始发展本科层次技术教育,支撑德国制造持续享誉世界。当前,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不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设立机构、投资办厂,亟需大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海外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办学成为现实需要。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走上国际舞台,主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服务中国优势产能海外布局,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方案和职教智慧。

  二、深刻把握本科职业教育技术是本质、职业是定位的重要特征

  我们认为,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其技术特性愈加明显,“技术含量”逐步提升。进入本科职业教育阶段,以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为逻辑起点,通过岗位(群)需求分析形成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技能训练的逻辑主线,牵引着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一)关于技术是本质

  如果要探讨技术是本质这一问题,首先要辨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和区别。在我们国家,长期将科学与技术并列在一起,并充分发挥汉语优势创造“科技”一词。导致社会上很多人分不清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甚至认为技术低科学一等,比如将麻省技术学院翻译成麻省理工学院,名称上更贴近科学。

  简单来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科学研究活动来发现规律、生产知识,产生科学理论体系;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经验、方法和手段,通过技术开发来发明方法、创造工具和生产器物。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领域,科学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与经济发展并无直接联系,科学并不形成直接生产力,但重大科学发现可能会激发新的重大技术的产生”,而“技术就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与经济,与物质生产是紧密联系的”;更为直接地讲,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技术可以转化为产业,但科学不能直接转化为产业,必须以技术为中介。

  那为什么说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呢?从职业教育产生的溯源来看,职业教育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而生,面向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培养实用人才,传授在产业一线岗位(群)工作的方法和技艺。如前所述,既然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直接与产业产生联系,那么职业教育必然要通过技术开发、技术传授、技能(技术能力)训练,来实现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撑,技术教育活动也必然成为职业教育活动的主线。从职业教育的中等、专科到本科层次,技术传授、技术开发比重逐渐提升,技术本质特征愈发明显。

  基于此认识,对技术是本科职业教育本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产业一线实践经验的积累、传承与创新;二是工具使用方法和产品生产技艺的传承、研究与创新;三是技术积累、传承、开发与创新;四是围绕技术有关知识的传授、有关原理的掌握和技术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二)关于职业是定位

  从创办职业教育的初衷来看,1917年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提出“一谋三为”的职业教育目的,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将职业教育定位于面向就业、面向民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举措,“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突出更高水平的就业服务。职业性是其根本特征,定位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来看,职业能力分析来自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要求,其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均以职业为导向,定位了技术运用的职业领域。

  所以,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亦始终不能偏离职业背景,必须坚持职业定位,始终面向产业一线,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为主线来开展人才培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三)本科职业教育的技术本质内涵与主要特征

  本科职业教育技术是本质、职业是定位的特征,不能割裂开理解,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不能脱离职业谈技术,也不能脱离技术谈职业。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技术不是泛化的、通用的技术,而是面向产业一线、职业领域、工作岗位(群)的职业化专用技术。其技术能力和素养要求,应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复合性、岗位集成性变化和工作方法创新性、场景综合性要求,能够符合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可以认为,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技术内容是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培养对接的职业岗位是需要一定技术的职业岗位。

  基于技术本质的视角,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此本科非彼本科”。我们认为,可以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区分。普通本科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知识生产和传承,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职业本科主要从事职业化专用技术的方法研究、经验积累与传承,主要解决的是某一项技术在具体职业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并且将技术定位到与工作岗位(群)相联系的一个个应用场景来实现,培养面向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综合起来,本科职业教育技术范畴至少具备3个特点:一是技术领域复合、岗位技术集成、方法运用综合;二是与岗位(群)关联的多个技术场景叠加;三是技术具有高端性,技术运用在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

  三、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路

  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根据上文分析,对于本科职业教育来讲,技术是本质、职业是定位。因此,本科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导向,围绕技术这个核心要素,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2018年5月,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校应当抓好的3项基础性工作之一;同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本科职业教育,更应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探索建立特色鲜明、定位科学、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在企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走得远”的优秀人才,形成本科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与基本构成

  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辞海》将“体系”定义为由许多要素构成,具有一定条理组合成的整体。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人才培养体系理解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从国家、区域、院校等不同层面看,都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本文所讲的人才培养体系仅指从本科职业学校层面的内部体系。

  在办学实践中,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可以说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与人才培养相关,但把办学的几乎所有因素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应将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或者影响较大的因素梳理出来,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此外,本科职业学校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也处于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对现阶段影响最大的人才培养体系构成要素。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逻辑起点出发,重点分析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要素,并在其中突出对本科职业教育技术本质和职业定位的把握。在具体分析某个构成要素的过程中,注意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明确每个要素与整体的关系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要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发挥1+1>2的体系协同效应。

  (二)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1.坚持德技并修,推进立德树人与技术培养一体融合

  立德树人是对所有类型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应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应重在技术技能的培养,育人工作可以放在次要位置,在办学实践中出现了“技能化”倾向。作为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本科职业教育要坚决避免这种倾向,不仅要坚定承担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更要将其融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设计、实施、考核全过程,在组织体系上强化育人与教学一体化,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程协调统一,在考核评价上丰富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方式,推进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评价统筹融合,通过全面贯彻德技并修的育人标准,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优质的育人成效引领带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2.坚持面向产业,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与技术服务能力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凸显职业教育作用和地位的必然要求。本科职业教育不仅要与产业紧密对接,更要契合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向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高端转移,主动服务这些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切实提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以有为谋有位,力争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服务贡献度和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        

  3.坚持做学合一,构建企业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新模式

  做学合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环节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独特教育类型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本科职业教育不仅要坚持做学合一,在教学中推进“做中学”“学中做”,更要将做学合一推向更高水平,将企业最新技术及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推动传统校企合作向校企融合型转变提升。        

  4.坚持育训并举,以对外技术培训提升对内人才培养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跨界属性。这种跨界宏观上是从教育界到产业界的双向跨界,微观上是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合作。跨界属性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汲取产业发展的新鲜元素,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育训并举是促进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本科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面向行业企业培训的重要作用,更要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能力,并通过承接行业企业培训,使教师深度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倒逼教师强化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四、系统构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确定培养定位

  新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从国家层面界定了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这个培养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从人才类型角度看是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本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类型决定的;另一方面,从人才层次角度看是高层次,这是本科职业教育作为职教体系的高层次决定的。本科职业学校应在这一基本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坚定“技术技能人才”类型定位,进一步清晰和深化“高层次”的内涵。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对比专科高职,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技术复合性: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岗位涉及技术领域更宽,要求人才培养有更强的复合性。二是技术精深性: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岗位涉及技术深度更高,要求人才培养要有技术精深性。三是技术创新性: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岗位工作过程复杂程度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性。

  具体到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在技术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等三个方面找到各自的侧重,从而形成更为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比如,本科职业教育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对比专科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接技术岗位从一线维修人员变为现场工程师,要具备懂数字化设计、会集成控制、能技术改进等能力要求,突出了培养定位的“技术复合性”。

  (二)优化专业设置

  正如前文所述,本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产业的服务导向,其专业设置更要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尤其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当前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不断转型升级。但是,本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不能有什么产业就上什么专业,而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来讲专业设置要瞄准两个高端。

  一是面向高端产业。所谓高端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或新概念产业,具体表现为技术含量高(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等三个方面。

  二是产业高端。所谓产业高端一般是指在传统产业中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占据领先优势的领域。比如,一般认为,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即位于制造产业的高端。

   “职业带”理论表明,人才普遍高移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扩大的趋势是当下智能时代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围绕两个高端,在新专业设置上重点对接高端产业,在老专业升级上主要对接产业高端,从而实现专业布局的优化提升。

  (三)构建课程体系

  传统课程构建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序化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适应职业教育实际教学要求。本科职业教育要继续坚持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模式,面向产业动态、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和职业能力来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突出面向行动能力的课程建设。遵循“确定专业面向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归纳—学习情景开发”逻辑顺序,在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要求与课程的对接矩阵,同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积极汲取面向企业培训的相关内容,逐步构建能力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企业工作岗位变化趋势,以防止课程设计面向的当前的工作任务,可能无法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容变化的情况。比如,进入智能时代,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成为新的企业和技术特征。因此,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要精准分析现有岗位,更要把握岗位变化,建立健全课程内容随职业岗位要求及时更新的有效机制。

  (四)推进“三教”改革

  一是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本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要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打造专家型双师队伍,在职业素养上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术理论上具有研究能力和深厚积淀,在实践能力上具有运用工程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实行企业实践、项目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严把入口标准,招聘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担任专任教师,不过分强调高学历,更加强调高技术技能;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形成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把企业新的技术和工艺带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

  二是着力开发高质量本科职业教育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决定本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本科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教材建设尚处于空白。在开发思路上,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教材,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形成以技术理论为基础、岗位能力要求为主体的教材内容。在开发模式上,要坚持校企双主体,建立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校企混编开发团队, 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合理性。在教材形式上,要积极运用AR、VR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同时适应教材随产业发展灵活调整的需要,不断探索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等教材开发形式。

  三是推进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遵循学做合一的培养路径,建立以技术为纽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本科职业院校、技术输出型企业、技术应用型企业结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联盟,本科职业院校负责基本技能培养、实训基地负责核心技术培养、人才需求企业负责岗位技能培养,实现三方利益共赢。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典型技术技能点,设计典型实训课程,并根据岗位晋级规律和能力成长过程规律,建立由浅入深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实训过程体验岗位工作内容、学习专业技能和技术,实训课程开设过程就是岗位内容变迁过程。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翻转课堂、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摘编自2021年5月14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友情链接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