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政策落实总体顺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少数省份统筹力度不够、硬件保障严重不足、教师量质极度短缺、教学组织难度加大、教育公平遭遇挑战、地方财政不堪重负等一系列困难和隐患不容忽视。基于2019年扩招完成情况、面临困难以及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建议2020年招生的基调宜确定为:总体稳定规模,局部有重点扩招,分层分类施策,加大投入资助与条件保障,改革创新确保质量。
一、百万扩招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百万扩招总体进展顺利。截至2019年11月15日,高职院校已录取536.5万人,实际报到455.3万人,比2018年增加86.5万人。百万扩招呈现生源结构、区域结构、学校分布、专业分布等不平衡现象。
(一)生源类别有差异
扩招生源以普高及“三校”应往届毕业生为主,社招生为辅;社招生又以退役军人和企业在岗职工为主,而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比例偏低。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国社招生共录取约18万人,仅占录取总数的3.6%,很多职业院校社招生录取比例不足1%,甚至为零。
(二)区域完成有差异
河北、黑龙江、山东、云南、甘肃、新疆等6个省份完成率超过100%,其他省份需通过第二阶段补录完成任务,如北京、重庆、浙江、江西、天津、湖北、辽宁等地完成扩招计划有困难。
(三)校际之间有差异
优质学校(示范校、骨干校)有生源但学位不足,一般学校有学位但吸引力不足。
(四)专业有差异
财会、学前教育、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食品加工技术等就业形势好的专业更易完成计划,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生源荒”问题突出。
二、百万扩招经验成效
在百万扩招中,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吸引和满足“四类”社会生源。
(一)地方统筹,发文推进
天津市教委联合八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落实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九项举措》,吉林省出台《关于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多数学校反映本省有扩招实施通知,但应更强化政府支持和保障。
(二)党政联手,部门联动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包括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高职扩招领导小组,制定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细则》,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落实落细任务分工。
(三)分口分线,宣传压实
相关部门开展协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招生信息。江西省教育厅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对退役军人、农村两委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生源群体进行集中组织发动;请省人社厅、省国资委予以支持,对于掌握的下岗职工、农民工、在岗职工进行点对点宣传,通过短信、电话、微信推送、走访、座谈会等方式确保相关群体知晓高职扩招政策,发动退役军人8000余人报考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地方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在锡部队、人社局、妇联、总工会、校企合作企业、地方行业协会等合作,多管齐下使该校超额完成扩招任务。
(四)减免学费,排忧解难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减免社招生学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给予社招生专项助学金,额度为3000元/人/年;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学生毕业入职后给予学费返还。很多学校自筹资金,以减免或返还学费等方式资助社招生源,最大限度减轻其经济压力。
(五)校企合作,共招共育
许多院校采取订单班、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校企合作进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合组建“特色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宽进严出”,以弹性学制、学分制代替学年制,灵活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选择有条件、有意愿的合作企业,在企业设立教学点,实现教师送课下企业。
(六)深入挖潜,改革创新
很多院校根据生源差异和多样需求,采取文化课免试、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技能面试等多种考试办法;实行宽进严出、单独编班,推行学分替代制、弹性学制,实现书证衔接;探索工学交替、送教上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为提高学校容纳能力,各院校推行改造宿舍、扩容水电、错峰就餐等一系列措施。扩招倒逼学校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
三、百万扩招存在问题
(一)少数省份统筹力度不够
一是省级政府统筹不到位。高职扩招涉及到教育、发改、财政、人社、退役军人事务等多个部门,但扩招过程中往往是教育部门唱“独角戏”,人社、退役军人事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参与度不够;一些省份发改、财政部门未参与到高职扩招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资金条件难以得到保障。二是牵头部门组织不到位。有的省份从开展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报名到组织考试仅1个月,还有的省份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报名时间仅4天,时间仓促致使四类群体报名人数少。三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到位,部分省份教育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退役军人学费资助上政策口径不一,影响退役军人报考积极性。
(二)四类群体报考数量少
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国职业院校共录取社招生约18万人,仅占录取总数的3.6%,很多职业院校社招生录取比例不足1%,甚至为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四类群体具有年龄大、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等特点,迫于生计,脱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资助力度相对较小,退役军人资助政策存在年限、类型限制,报考积极性不高。三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四类群体不看好高职学历的未来“升值空间”,职业教育对其吸引力不强。
(三)生源质量大幅下降
部分省份生源有限,为完成扩招任务,多次调整、降低入学门槛,很多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已经零门槛招生。有校长反映“高职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如果再加上专项考试录取的学员,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将令人担忧”。
(四)报考录取出现乱象
一是部分省份反映有社会机构、中介组织借学校招生力量不足之机,组织大量生源特别是退役军人,与招生院校讨价还价、买卖生源,进行有偿招生,严重影响招生秩序。二是部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生源要求清退学籍,通过社招渠道重新报考以获得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更加优惠的待遇,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招考和教学秩序。三是部分中职学校出现学生毕业后既不参加考学、也不工作,只等通过社招达到升学目的的现象,对扩招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五)硬件保障严重不足
各院校普遍对百万扩招准备不足,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承受压力已达到极限,宿舍床位、水电容量、食堂操场、教室资源、实训场地、生活设施等各类涉及学生后勤保障的资源供给已无法满足高质量教育教学需求。一些学校学生宿舍从4人/间改到8人/间,高层宿舍水压不足,电容不够;一些学校为缓解宿舍资源紧张,不得已对扩招人员实行走读制;很多学校办学设施已亮黄牌,甚至红牌。
(六)教师量质极度短缺
高职院校每年师资缺口约6.5万人,原本生师比就不达标,在扩招后矛盾更加突出。数学、英语、思政等公共课程师生比悬殊,各专业师资也陷入困境。大多数地方人事编制规划已经确定,扩招带来的教师编制增量短期内无法解决,导致在岗教师工作量增加,且多为业余时间授课。但教师绩效工资总额有限制,教师收入并未增加,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七)教学组织难度加大
社招生生源类别多、结构杂,其教育背景、学习习惯、方式能力、学习需求等与应届生相比有很大差异,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课程教材、考核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均已不适用,学校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实施分类、分层、个别化教学。因此教育教学管理应对能力严重不足。
(八)管理体系严重滞后
针对学龄段、全日制学生建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在扩招后已出现严重滞后,急需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与评价制度、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财务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
(九)教育公平遭遇挑战
一是多渠道、多标准的考试录取方式及四类群体资助政策迥异,教育公平存在极大风险,已经引起各类生源攀比,存在应届生转化为社会生的隐患。二是经过高中三年的刻苦学习并经过高考选拔进入学校的学生,与通过简单测试即可进入学校的社会生源,学校对二者均颁发无差别的毕业证书,极易引发校招生的不满以及社会质疑教育公平的风险。
(十)风险隐患不断激增
四类生源年龄从18-60岁不等,绝大多数有家庭和工作,又同时具有在读学生和社会人员双重身份,在校学习时间难以保障,学校高度担忧学生不在校带来的管理困难。尤其在意识形态管控方面,学生在任何地点出的状况都会给学校带来恶劣影响,学生管理的安全责任主体职责较难厘清,学校管理难度和风险激增。
(十一)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按照现行12000元/生的生均拨款水平,高职扩招百万至少给各地带来120亿的公共财政支出增量,这仅能保证学校运行和基本投入,扩招后校舍基建、教师薪酬、实训基地、教学经费、奖学助学等方面支出都要增加。在目前“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多数省份反映地方财政吃紧,扩招后将无力支付。
(十二)教学质量遭受稀释威胁
扩招后生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等办学指标下降,有些院校在扩招后办学指标已经降到合格标准以下,学校硬件建设投入大、立项难、周期长,短时间难以补齐,学校短期内无法消解学生积怨,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主责,部门联动
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门要督查地方政府,使其从省级层面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对高职扩招工作的需求分析和研判;同时,摸清省域高职教育的优势短板、可提供学位数、有效生源数及可承担扩招人数等,增强明年高职扩招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建立高职扩招部门联动机制,加大教育、人社、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行业企业、社区、高职院校等多部门多主体统筹力度,联合宣传、联合布置、联合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协力推动高职扩招落地见效。
(二)分层分类,稳步推进
第一,对接受全日制教育的高中毕业生以及三校生取消中职升高职比例限制,通过中高职衔接、高职升本科等多种途径,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第二,实施军人“入伍即入学”,入伍退伍统筹谋划,着力提升军人职业技能,实现退役后有针对性对口就业。第三,对于其他社会生源,由于大部分已有工作,也有配偶和子女,接受全日制教育成本高、负担重。综合他们参加学习的机会成本和学习意愿,学校可考虑以在职培训为主提升其就业能力,同时以高校继续教育、开放大学、成人函授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生源的多元需求。第四,进一步扩大中高职一体化招生规模,有效释放不能满足“同等学力”条件而无法报考高职院校的社会生源的学习需求活力。第五,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和书证融通制度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积累、可转换、可查询、可追溯,为所有生源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三)分类招考,简化程序
第一,以出口定入口,注重技能匹配。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群体采取分类招考,将岗位胜任力测评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招生环节的“技能匹配”避免毕业后的结构性失业。第二,整合招生资源,规范招生程序。2020年可将高职招生(含扩招)规范为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上半年的考生随同高考报名,4月组织考试,与高考专科考生同期录取,秋季入学;下半年的考生10 月组织报名,允许当年高考、对口升学未录取考生参加,次年春季入学。两次招生均允许四类人员报名考试。
(四)合作招生,共担共育
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以优质就业破解非应届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但报考意愿低迷的现实困境。学校要提前做好预案,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订单班,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扩大“现代学徒制”推广范围,满足在职在岗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学历提高和技能提升的双重需求;打造校企合作办学基地,特别是对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探索组团报考、集中教学模式,采取淡进旺出、淡学旺工、工学交替等灵活培养方式。选择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教学点,校企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考核评价标准。
(五)政策支持,制度保障
第一,消除社会群体后顾之忧,鼓励企业给在职职工考生保留员工身份并发放基本工资;制定针对“四类人员”的奖助学金制度实施细则;鼓励银行推出专项贷学金,以多种方式吸引潜在有效生源。第二,打破异地办校、办分校的政策障碍,针对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允许各地有机组合省内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企业教学资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充分利用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的食宿、教学场所等硬件资源,高水平完成扩招任务。第三,对扩招引起的教师非工作时间授课问题,需重新核算承担扩招任务学校的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额。第四,各级政府要建立《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实施细则,有效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
(六)深入挖潜,深化改革
高职院校要针对应届与非应届、就业与未就业、不同年龄段等生源的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结合“学分银行”推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与高职扩招相配套的内部治理制度。
(作者简介:邢晖,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 郭静,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职业教育博士后,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编自2020年9月16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