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是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服务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者的期待和认可。高职扩招面临多重挑战,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扩招的法宝,要加强多方资源投入、引导地方强化支持、鼓励优秀院校率先响应,推动配套考试招生改革和教学模式变革,形成具有高职类型教育特征的评价标准体系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扩招;战略意义;实现路径
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 100万人”(简称“高职扩招100万”)。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18年高职教育招生368.8万人,以此来看,2019年高职招生人数将增加27.1%。高职扩招100万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对高职教育未来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历史影响。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高职大规模扩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认可,也期待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地落实。
一、高职百万扩招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国家发展到了关键时刻,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的难度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高职扩招100万成为解决国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实招、硬招,战略意义深远:一是明确高职扩招是为解决“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的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高职教育、支持高职教育的导向,从而改变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薄弱地位,对高职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的战略意义;二是与20年前高校扩招时的精英教育背景不同,高职扩招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扩招,是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对探索改变长期依赖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三是目前的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高,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而1999年仅为41.0%,这将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为新型的普及化教育,有效惠及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对更多青年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四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为高职院校开展注册入学、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学分制收费管理政策、实行完全学分制等奠定了基础条件,这将有效推动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为不同生源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具有终身教育模式变革和加快发展的战略意义。
同时还要看到,国家将高职扩招当作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一个有效策略,强化了高职教育是类型教育的重要判断,体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三个转变”,职业教育将不再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而是要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些都说明国家期待高职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百万扩招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期待与认可
高职扩招,体现了国家期待高职教育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成为探索者。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注重改革、注重创新、注重作为的“底色”。基于此,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已经初见端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计划,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变革,推动高职教育形成多方面的改革优势,如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逐步成熟的面向职场模式、正在深化的产学合作关系、双师教学团队的理念和机制、紧跟市场的观念和体制、对职场中层人才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等。2016年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全会确定以“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为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主题,确定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为主的20个指标,探索新型的质量评价导向,引导院校提升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注重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甘肃武威职业学院共建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合作培养国家新能源产业项目和技术成果在西部地区落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
高职扩招100万,期待高职教育在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服务乡村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更多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发展立足国情、教情、省情、校情,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形成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办教育的特征,在若干领域逐步发挥了独具特色的贡献。一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全国250余所高职院校的近1 000个涉农专业点,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和流通链,为乡村振兴培养了4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坐落在乡镇地区的高职院校超过50所,这些院校发挥平台作用,推动校村合作、校镇合作成为城乡融合的新机制;连续发布8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用“留在当地就业”等作为评价指标,引导高职院校更好地坚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推动高职院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二是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效明显。高职院校每年300多万名毕业生中85%以上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来自农村家庭,且连续几年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在阻断区域发展差异拉大的贡献不可替代。高职教育已基本形成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的布局,注重面向三线城市、服务中小微企业等。2017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分别有近82万和10万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成为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高职扩招100万,既是对高职教育成效和贡献的认可,更是对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进一步期待。
三、实现高职百万扩招的路径选择
高职扩招100万面临多重挑战,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扩招的法宝。扩招100万对高职教育发展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首先是资源摊薄的问题,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以及教育经费投入等。即使以目前在校生规模看,教师数量跟不上规模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存在。调研显示,2017年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8∶1的高职院校有800余所,其中江苏、广东、山东等高职教育大省均有超过50所高职学校有此类问题,高质量的发展亟需高质量资源的及时跟进。二是政策环境问题,地方政府能否把职业教育真正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地方政府是否更加重视高职、是否更多投入高职?三是参照普通教育模式办学问题,无论是院校设置标准、设备标准,还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学习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参照普通教育系统的做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时间不足、训练场所不足、训练教师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毕业生能力和企业要求不匹配,缺乏企业有效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益低。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唯有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大改革,才能落实好大扩招的战略任务,实现高职教育大发展。
实现高职扩招100万,需要政府、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保障。高职校长们心存疑惑的是,高职百万扩招会不会以降低质量为代价?高职教育如何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客观地说,高职教育要实现高质量扩招100万,首先要有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财政部两会新闻发布会宣布,“与2018年执行数相比,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长8%,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增长13.1%,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增长26.6%(达到237亿元)”。我们期盼各级财政经费能够及时足额到位。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规定“2017年各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 000元”。但目前仍有部分公办高职学校的年财政拨款水平不到位甚至差距还很大,有的省份还在把学费收上来作为财政拨款投入。其次,需要大幅度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绩效,这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中,有一个指标是“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该指标不仅是评价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也是实践教学设备能不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评价指标,但是目前这一指标的填报数存在很多问题。再次,在高度重视财政投入、注重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绩效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高职高质量扩招100万,需要有一批优秀高职院校率先响应。2006年以来,我国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9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还有一大批省级示范(骨干)院校,2015年以来又建设了一批优质高职院校,400多所院校先后进入省级优质院校、高水平院校、一流院校、卓越院校等建设行列。这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相对优秀的院校,他们的扩招令社会和家长放心,要成为高质量扩招100万的重要力量。由于这些院校生源比较充足,生均教学资源反而相对紧缺,因此更要提前做好扩招计划,尤其是面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不同生源对象,他们愿意学什么、怎么学;专业教师有没有能力教、应该怎么教,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2019年是高职教育建设的重要一年,国家启动“双高计划”,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设要求,凡是申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遴选的院校,更应该详细列出扩招计划和可行性方案,创新思路,分担责任,逐年落实,成为服务国家发展导向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
高职实现扩招100万,需要推动地方完善激励支持机制。根据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担当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优先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重大项目中予以倾斜支持”。按照国务院文件将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与“双高计划”建设相关联并作为激励支持力度的要求,要将各省(区、市)落实高职扩招100万的实施方案作为“双高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指标。在各省(区、市)申报“双高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中,要依据本地高职院校目前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认真研究并提出本地的扩招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形成“扩招方案”,作为“双高计划”等重大项目实施倾斜依据。同时,国家文件还明确要求加大“双高计划”学校的支持力度,要“在领导班子、核定教师编制、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绩效工资总量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政策倾斜”。这样的制度安排对激励各省(区、市)发展高职、重视高职、优化高职发展环境,推动落实扩招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职扩招100万落地的保障。
实现高职扩招100万,需要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高职扩招的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由此高职院校的生源将变得更加多样化,鼓励他们报考高职院校的重要方式,就是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要围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办法,改变选拔培养中存在的“普教化”倾向,建立健全考试招生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机制,为多样化的生源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考试招生机制还要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录取率,更好地服务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正视低收入群体、贫困家庭学生比例可能提高的情况,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或地级市政府举办高职院校面临的资源困境,建立健全兜底线、促公平、保质量的有效机制。
实现高职扩招100万,需要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变革。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进入学校后学什么、如何学,教师如何教、能不能教好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对扩招100万落地的最大担忧。面临生源结构、资源环境等将明显变化,社会成员生源比例上升,资源供给压力增大,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亟待通过大改革,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首先,要加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面对不同生源群体探索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新型教学模式,线上和线下结合,运用好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其次,要加快推动教学管理改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和环境,结合“学分银行”建设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学习方式,推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探索宽进严出机制,可以借鉴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严格学业成绩考核的经验,课程不及格并重修考核不及格学生不能毕业,防止“放水”现象。
实现高职扩招100万,需要具有高职类型教育特征的评价标准体系的引导。“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推动高职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应该高度重视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突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扩招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针对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参照普通教育设置标准的问题,“职教20条”明确要求按照“三个对接”加以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为实现高质量扩招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产教融合效能评价体系,真正围绕教学资源水平提高、教学过程优化、学生面对职业的胜任力提升、学校服务贡献能力增强设计绩效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体系的改革,引导高职扩招更好服务于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高职教育通过大改革谋求大贡献和大发展。
(摘编自2019年6月3日《中国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