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创建于1959年7月,1980年以来连续被国家教育部评估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自1991年以来连续26年十三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学校是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职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单位。2013年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以“服务信息化发展、应用信息化办学”为办学特色,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现有12个专业,覆盖现代资讯、现代维护、现代检测和现代化工四大领域的专业群。
一、构建“两适应”“三规范”“两保障”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竞争力提升,需要构建更为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人民群众多元诉求期待深化内涵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造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学校对外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两个变化着的“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内部讲规范,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监控有力有效,构建“两适应”“三规范”“两保障”的系统,学校得以科学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两适应”
第一学校要无限适应、不断地追求本身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同步,适应数字时代对职业要求的变化;第二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专业设置与管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示范品牌/品牌专业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带动了全校所有专业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服务于产业的发展。
2、培养模式优化,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变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质各不相同,为培养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如:在信息技术类专业中开创教学工厂培养模式,尽可能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在珠宝玉石加工营销专业实施模拟公司制培养模式,孵化创业能力,服务民生需求。学校还在不同的专业中实施三明治式、订单式、工学合一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交替、工作过程导向、CBE等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断实践、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专业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3、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学生个性特质,将学生分成合格劳动者、特长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实用性创新人才四种不同的人才,开展个性化课程配置,实施分类指导,每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可以互通,通过学生选修不同的课程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家、生、校共同设计不同的成才路径。
2.“三规范”
1、规范学校运行秩序
学校针对不同的学制,不同的专业安排,建立起一系列的保障教学正常运行和质量保证的重要制度。有《教学计划和课程管理规定》等基本制度38项,有《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课程管理及执行质量监控制度》等质量管理制度23项,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范学生学习过程
《学分制管理手册》是一个基本的规范制度。既提供了让学生多元成才充满活力的育人平台,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又避免发生管理随意性的实施规则。
3、规范各级资源配置
管好用好资源是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管理办法》等制度;在资产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和健全了包括《加强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方面,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学校共建立校外实训基地64个,每年接纳学生岗前认知实习、课程岗位实习、毕业顶岗实习达3000人次左右,实习实训达35000人天;在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已开发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立体化教材26册,各类数字资源达100T以上,校本教材累计45册,自主研发的微课堂平台,支持多语言版本,英文/法文版的资源满足国际交流生的使用。
3.“两保障”
制度和机制发挥效能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而保证良好的执行力,有关主体的人、操作的平台和“润滑剂”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工程”。
1、员工队伍素质的提升
学校通过实施绩效改革,教职工逐步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观念的转变,认同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建立了收入结构更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奖励向教师倾斜。学校对教师层面建立各类激励机制,如教师工作室奖励、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奖励、教学质量奖等,鼓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
2、党政工团的合力
好的机制还需要有力执行和有效监督。学校设立校、系两级管理运行体制,注重校和系部两级党政工团的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明确、高效的工作责任制以保证管理的顺畅高效。
二、教学管理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
学校秉承改变“教育的选择”到“选择的教育”的理念,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路线,发掘潜力和能力,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学校多年来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等诸多领域积极开展探寻,着力解决困扰职业教育的两个问题:
(1)教育理念问题。现有教育较多地用一个标准评价或选拔学生,造成不同特质的学生与教育目标不匹配、教育效率低,把由教育理念转变到由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道路,实践人人成才的教育观。
(2)实践途径问题。目前教学组织管理大多面向所有学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分制分类指导,能解决学生需求不断增加和资源配置瓶颈之间的矛盾,实时动态地监控教学运行与管理,最大程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职教特色学分制教学管理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程,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从理念、机制、方法、评价等一系列成果,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1)树立了由“教育的选择”到“选择的教育”的职教理念;
(2)建立了职业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3)实施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
1.首创德育学分制,立德树人为先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以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创建德育学分制,设计由必修和选修组成的德育学分,在校期间学生必修积满规定的德育学分,在德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以参与活动的效果评价学生,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过程和考核的分离。建立德育三平台(艺术教育、科技创新、心理健康),基于中职易班平台搭建师生网络温馨家园,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德育管理机制。2013年学校被评为中职校唯一的“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2017年再续辉煌。
2.分类指导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彰显了职教特色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是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思想,也是学校专业建设创品牌、创特色的基础。第一学年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国家规定的基础文化课以外,学校提供文化拓展课程,如礼仪与仪表、语言能力与技巧,培养基本的礼仪和表达能力;提供专业试探课程,如英语、C语言、物理、化学,如果学生选修某一门课程成绩优秀,说明在此领域确有特长,可转入对应的专业学习。第二学年起,除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外,设计了四类选修课程,分别是以达到合格毕业为目标的补习课程、培养技能特长的特长选修课成、培养创业能力的创业选修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实施分类指导,课程结构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二)信息技术支撑学校精细化管理
为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借助互联网思维、众筹合作机制、自适合技术,学校开发智慧校园平台、设立校企合作教师工作室和两创中心、研发移动学习应用,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常规教学管理。
1. 借助众筹合作机制,设立校企合作教师工作室和两创中心
借助互联网思维、众筹合作机制,学校设计有127个校企合作教师工作室,其中14个名师工作室,成为塑造品牌教师的平台、探索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地、开发教学资源的载体、牵头校企合作的抓手、创新精品学生培养的方法。
学校设立两创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创业项目入驻流程和创业团队工作场所,并聘请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辅导和创业指导。目前有8个在校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启动。搭建学生O2O创业教育平台,开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如《企业法律法规》,《创业教育读本》等。
2.借助互联网开发线上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
学校根据教学规范要求和学校管理实际,全面升级校园网,开发了教学管理软件,涵盖教学运行、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教学运行管理流程如图所示,每一步都必须在前一步完成后才能继续,保证了教学规范。
3.自适应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关注度,学校自主研发基于手机端的微课堂平台,建立课程知识图谱,关联能力本位的测试,采集教学过程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汇总,实现自适应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进度不同,推送不同难度、不同进程的学习内容,使教学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据可依。
4.建构数据画像,形成教学过程质量报告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的应用,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工作状态大数据采集,对课堂教学行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状态数据伴随式无侵入感知采集、分类识别与可视化分析,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创建师生教学行为模型,生成师生教学行为大数据,形成教学质量多个维度报表,以及课堂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教学过程质量报告,为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5.建立教学预警制度,提前干预教学行为
凭借信息技术优势,教学运行常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线上实时监控,教学文件模板化、标准化,课堂教学有序,从“量”上保证教学规范;线下聘请专职督导进行督查,从“质”上严格把关。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有效地对教学进行监控,设计、应用预警系统,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建立监控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质量管理的潜力,动态地监控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等,从大量的数据中挑选出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提前干预解决,规范教学运行。
(三)三策略六形式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多年办学中根据学校自身特质,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从学校层面设计服务需求、制度导向的三种策略、六种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校企合作的关键节点。
(四)打造德技兼备的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数字型、教研型”学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搭建三层平台,着重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多层次培训与比武,造就教师专业化发展。
1.夯实师德建设 回归教育本质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形成《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师德规范》,引导教师认识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光靠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情怀、有理想信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培养接班人。教师要有爱心,做“四有”教师成为学校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2018年学校评选出12名“师德之星”典型,实行“一票否决制”。
2.搭建分层提升平台,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在人力资源部特设教师专业发展岗,实现网格化、一体化管理。学校制定2016-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启动“青年启航、骨干远航、名师领航”计划,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拟定多达40余项关于教师培养、培训、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纳入学校制度手册。并搭建分层提升跨界合作的教研培训平台,每个教师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及培训方法。
3.考核导向,促进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保证学校教研培训三层平台正常运行,学校建立并运行了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三项保障机制:
管理机制。制订《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对科研项目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评价与导向机制。颁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学津贴和考评办法》,通过评价予以导向及奖励。
激励机制。颁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第三类工作量统计规定》,对成绩突出、贡献巨大教师的非教学工作折合成第三类工作量予以奖励。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实施了教学质量与教学发展能力并举的考核制度。
三、教学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3-2”教学管理系统,有效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育人成效突出
“两适应”使学校敏锐地捕捉到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将已举办了30多年的电子类专业转型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研发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实训室建设标准。现已建成专业实训室1200多平米,编撰专业教材8册,开发仿真实训软件,使用VR/AR技术建设虚拟实训。该专业毕业学生,专业对口率100%,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学校以就业就导向,涌现出大批技能出众的就业精英,以2017届毕业生为例,全校毕业生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率为80.8%,实际月收入为3752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42%。初露锋芒的创业先锋每年有3-5人,学校加大精品学生培养力度,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明显的成效。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卓著
学校个性化师资培养平台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卓著。
3.教学成果丰硕
2014年学校申报三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1)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成果《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通过对上海地区石化行业综合调研,开展了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实验。牵头制定了全国《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了现代化工操作工的培养策略、探索建设了化工仿真工厂,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和平台,成果被全国80家学校(院)选用。
(2)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变“教育的选择”为“选择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与实践》。
(3)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中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团队培养的创新实践》。2018年学校申报三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广播影视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4)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特等奖成果《科学建模 梯度培养 情境考核——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应用》。针对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开发中职班主任关键任务手册、中职班主任核心能力手册,构建并验证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系统架构、循环优化,以实践创新实现持续发展。
(5)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播影视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从“兴趣驱动”到“责任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开发基于真实项目、兴趣与责任共存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训载体,开发职业标准,构建数媒专业从“兴趣驱动”到“责任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6)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创新模式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为例》。把握行业动态,联合企业,设计国内首个集安全性、典型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四位一体”的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探索了中职服务“智能制造”有效模式。
(摘编自2019年12月16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