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为何双元制模式运用于德企和国内企业差距明显,如何破解?

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8年12月25日 20:43  点击:  属于:他山之石
  江苏省太仓市是国内德资企业集聚最多的城市。2001年,经政府搭台,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太仓中专”)与当地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合作在模具专业按“双元制”模式培养专业技术工人,开始了本土化实践。经过多年探索,又与舍弗勒、海瑞恩等其他德企合作成功拓展到机械、数控和工业商务等专业,形成了“双元制”本土化太仓模式,被誉为“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成功的典范”。但将该模式运用于国内企业时,无论是实施顺畅度、合作深度还是培养质量上都与德资企业相差较远。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何在,又该如何破解?太仓中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提出“双元E+”的破解问题的办法。

  一、“双元制”本土化问题与原因
  业界通常认为影响德国“双元制”在国内真正落地的首要难题是缺乏政府的主导。太仓“双元制”本土化从孵化到实施,太仓市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仅以太仓地域来看,“政府主导”作用对德企与国企的力度和效度显然是相同的,这说明其中必有其他深层原因。经与德资企业“双元制”本土化太仓模式对照,发现主要存在以下6个关键问题。
  (一)校企主体任务不明确,责任约束不强
  校企签署的合同为框架性协议,对于实际参与人员、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投入资源和成本分担等都未明确,所以,在“双元制”本土化实施中校企主体任务不够明确,责任落实不具体,成本投入与管理方法不明朗。
  (二)成本核算有分歧,管理不透明
  公办学校长期“吃皇粮”,教师容易忽略设备折旧、场地使用、人力分配和时间占用等方面的隐形成本。校企合作中同样容易忽视企业在场地与设备资源、人力与时间投入等方面的成本付出,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成本与状态管理办法,成本使用和绩效得不到透明呈现,企业逐渐降低了校企合作的热情。
  (三)岗位针对性不强,方案更新不及时
  网络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委员会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委员会的行业企业人士一般是法人或高管,而非一线骨干,很大程度上与专业对应的实际岗位相脱离。再加上尚未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开发方法,在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中他们容易表现出较强的专家一言堂或凭印象描述的现象。培养方案一般每年更新一次,日常动态维护跟不上。
  (四)审议不规范,互信度不高
  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严格的规则、流程、标准和制度等保障体系,“双元制”本土化过程过度依赖领导者的个人能力,管理和实施的每个环节、每项操作均因人而异。校企双方有时按各自的想法单独行事,对岗位变动、企业师傅调整和教学内容变化等较随意。既影响了合作效益,也影响了校企间的互信。
  (五)状态跟踪落后,无法开展诊改
  中职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一套状态控制方法,如,检查教案、督导听评课和期中期末教学质量分析等。将此方法照搬到企业无法被非“科班”出身的师傅全部接受,针对校企合作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状态跟踪。与当今提倡的状态实时获取以开展预警诊改相比较,不管是数据来源范围还是分析先进性上都存在极大的差距。
  (六)校企沟通渠道不畅,管理效率低
  目前,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不够深入,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信息平台来支撑“双元制”本土化。受时空限制,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管理层面的交流基本依靠传统会议协商模式,教学过程也是传统异地独立实施。校企沟通、成本分担与合作管理等亟需信息技术有效支撑。

  二、破解问题的办法——“双元E+”的提出
  (一)构建“双元E+”的缘由
  “双元制”本土化中的问题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依靠国内企业自主觉醒以达到德国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观来主导职业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参透问题的本质。客观分析,既然同一政府的主导力度相同,学校又有与德资企业“双元制”本土化的成功模式作为样板,对“双元制”的认识也没有大的偏差,但与国内企业开展“双元制”却问题重重,原因何在?纵观上下,本质是——“保障和互信”。需要一个能让“双元制”本土化变得易于操作的“向导”,以及能够确保该“向导”顺利进行的保障体系。基于此保障体系,有效增强“双元制”本土化中校企之间的互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传统方式无法建设好这个保障体系,“互联网+双元制”使之成为可能,这就是“双元E+”的由来。
  (二)“双元E+”的方向与内容
  从方向上看,“双元E+”进一步借鉴和消化以德资企业为主形成的“政府引导,主体双元,合同信守,成本分担,多元评价”的“双元制”本土化太仓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在融合校长等骨干人员个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提炼、优化甚至重构,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更加规范、更易操作、实时跟踪、动态管理的模式与机制,方法与手段。
  从内容上看,“双元E+”强调两点。第一,强调“双元制”本土化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强化职业学校与企业“双元”主体性,加大校企间的利益交集,实现校企间双元协同。第二,强调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双元制”保障体系和“双元”协同的科学性、规范性、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发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势,保障校企更节约、更透明、更高效地开展职业人才协同培养,努力达到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和谐“一家”的教育目标。
  (三)“双元E+”的主要目标
  第一,目标协同。校企协同贯通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实时反映专业对应岗位的变动情况(动态性)。
  第二,技能协同。校企协同贯通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实时更新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适时性)。
  第三,文化协同。校企协同贯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让学生切身感受网络技术专业必须的职业态度、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职业性),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四,队伍协同。主张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将更多的网络技术专业合作企业的师傅融入进师资队伍中,协同开展教学和学习指导(共建性)。
  第五,知识协同。主张校企协同由岗位第一线上的技术骨干开展企业岗位能力分析,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围绕职业态度、应知的知识、应会的技能、要用的工具和未来的努力方向5个维度,分析与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同时,加强知识的动态维护,让学生准确认识岗位需要,随时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以谋求更好的未来。
  
  三、“双元E+”的构建策略
  (一)双元约束:显性化保障策略
  稳定的双元主体是“双元制”本土化的关键。针对网络技术专业“双元制”本土化中出现的校企约束不强,责任不清的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校企在合作与协同中的利益交集,把双方的利益诉求明确通过合同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合同中进一步明确校企在“双元制”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拟开展的项目、项目预算、成本分担、人员安排、过程参与和学生就业等,发挥合同的法律约束效用。太仓中专在与德资企业实施“双元制”教育中无一例外都签订了详细的合作合同,双方在显性的相互约束中增强了责任意识和互信。
  (二)过程审议:规范化保障策略
  网络技术专业“双元制”本土化中之所以出现校企沟通不畅、应变不够、规范不严等一系列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中缺少了规范的过程审议。在学校与德资企业实施“双元制”教育中,审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机制。事实证明,一个能得到校企共同认可、共同参与的审议机制才能真正帮助校企建立起良好的互信与沟通。沟通是协同的重要基础,而一方在实施中忽视对方的存在是协同中的一大阻碍,不利于双方的合作和互信,因此,建立规范的过程审议机制十分重要。
  诸如,课程实施、校企轮换和岗位轮换等都应该经过审议。审议保证了双方的平等,审议为过程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状态数据。另外,融合信息化的过程审议将有利于增强实时性、快捷性,有利于审议的模式化、规范化,以便传承和推广普及。
  (三)成本分担:透明化保障策略
  通过双元约束把校企合作目标、利益诉求、项目成本分担等加以明确,项目成本管理就要做到对校企双方透明。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是任何一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优先考虑的问题。要把校企场地、设备、资源、人员和时间计入成本,什么时间投入,开展了什么建设项目等都应该通过直观的手段呈现出来。过程越真实,越透明,校企的互信就越高,越能有效遏制“双元制”教育中校企双方可能产生的离析,合作的效果就越好。
  (四)状态控制:真实化保障策略
  全面、实时和准确的状态控制是中职校专业建设和办学管理正在攻坚的难题。状态体现在“双元制”合作项目的进展、教学队伍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和操行动态、教学实施的质量和阶段业绩的分析等。只有掌握真实的状态才能有效激发校企对合作目标与利益诉求达成的信心,防止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反馈和评估校企合作的质量。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状态控制。
  (五)双元实施:无缝化保障策略
  实施“双元制”教育的目标是消除学校学习和岗位所需之间的矛盾。“双元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模式,在“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实施上述各项保障策略外,还要发挥好“双元制”半工半读、师傅带徒弟的特点,在知识、技能、工具使用、职业态度和未来的努力方向等培养中与企业岗位所需无缝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双元制”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实现。

  四、“双元E+”的基本构成
  “双元制”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系统越复杂就越难有效推广和普及。“双元E+”试图把“双元制”本土化“向导化”。为了实现“向导化”,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构建“双元E+”时进行了分层,依据“双元E+”的构建策略,结合“双元制”本土化太仓模式的经验和成果,把“双元E+”分成核心保障层和应用实施层。分层结构使“双元E+”变得清晰,为未来进一步构建和应用提供了直观和感性的抓手。


 
  (一)核心保障层
  核心保障层是“双元E+”的基础保障层,是对应用实施层的有力支撑。核心保障层的每个组成模块都和应用实施层中的每个模块产生一对多的支撑关系。
  核心保障层融合了“双元E+”的4个策略,即双元约束、成本分担、过程审议和状态控制。
  (二)应用实施层
  应用实施层是“双元E+”原则中双元实施策略的具体构建,包含组建成员、确定目标、组合内容、制定方案、推进项目和评价绩效6个模块。
  1.组建成员:包含两个维度
  一是教学团队。对学校、企业、行业以及校企共建的培训中心的不同角色进行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每名骨干专业教师分别对接几名企业骨干定向学习,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形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串联多名企业一线骨干参与课程或教学模块的协同教学(“一串N”)团队,对成员动态管理。二是学生维度。包含招生、面试、迎新就读和学籍管理等。对成员变化执行过程审议和状态控制等。
  2.确定目标:包含两种目标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通过过程审议,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导向、行业协会考核标准、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以及来自其他媒体的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等进行科学分析,确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始终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实时反映专业对应岗位的变动情况。二是校企合作目标。包含总目标、项目分解和项目目标等。实施中如果发生目标变动必须经过校企共同审议。
  3.组合内容:主要是人才培养的内容
  校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过程审议,开展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点和工作态度,结合国家与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与课程标准、行业考核标准,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分解、组合形成教学课程或教学模块。让内容动态适应岗位需要,贯彻职业性、岗位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同时,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校企实验实训场地和资源。
  4.制定方案:包含两种方案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目标、理论、程式、保障和考评五个要素,以教学团队、教学内容(课程、模块等)、教学工场作为着力点,通过适当的流程审议,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案。从项目内容,进度安排,项目评价等。方案的变动须经过过程审议。
  5.推进项目:包含两种项目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从情景设置、学习意义、内容导学、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自我评价等维度,校企协同将专业教学项目化,开展课务管理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教学等。利用异地互动等技术,将更多的企业师傅融入到师资队伍中,协同开展教学和学习指导,改变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局限,让学生体会与人交流与共事。在真实与虚拟相融合、本地与远程相配合的项目学习与实训环境中,贯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及早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二是其他校企合作的项目,如,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等。
  6.评价绩效:通过客观的里程碑事件、综合考核结果和调查反馈等对“双元制”项目推进的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分为学生综合评价和“双元制”项目实施评价。前者可以是学生学习成果、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标杆。后者可以是校企回顾反思、励进发展的源泉。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284416620_497872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8年第35期)
友情链接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