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导向 >> 正文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

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8年07月05日 10:46  点击:  属于:政策导向
   4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给高等教育体系下了“任务”。
  这份文件将高校AI建设规划了3个时间节点,分别对应一个目标,一个阶段。
   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2025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说到底,“人才”是三步走规划的指南针,作为高精尖人才的最主要来源,高校肩膀上的担子确实不小。
  文件从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入手,督促高校完成相关“任务”,具体如下:
  一是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创新基地、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智库和学术交流等建设。其中,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等是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前沿问题,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推进的项目。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同时,重视“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
  文件中还提到了有关高校人工智能教材的建设,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然而人才培养若是从高校才开始普及就晚了。虽然没有“从两岁娃娃抓起”等言论夸张,但从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开普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文件中表示:“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需要进行培训的还有教师。文件中说:“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能力”。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技术,终归是要落地的。教育部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计划,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示范区。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本身,文件中也给出了“智能教育”相关的指示。教育部门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向智能校园演进,构建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因材施教。
                        (摘编自2018年4月6日网易新闻网)
友情链接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