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北京开幕。两院院士、教育部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等近千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责任与使命”主题,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共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在主旨报告中表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汇聚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破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难题,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着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王扬南先从三方面介绍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第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基本形成。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跨界明显、与决策深度融合、多元化三个特点。其科研体系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中央、地方、院校三级联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等多元主体,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并重,以数以百万计的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广泛深入参与为特征的新格局。具体如下:
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省级覆盖和三级建设。
二是,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为核心的学术性团体形成了参与最为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
三是,中华职教社在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团结教育界、经济界,特别是连接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国际组织合力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与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四是,高水平大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主阵地。目前我国以高水平大学为依托设立了职业继续教育学的博士学位点10个,硕士点48个,构建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成为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阵,是职业教育直接的人才培养来源。同时,一批“双一流”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五是,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重点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据统计,每年职业院校的论文成果大概有15万篇,特别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增多,研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六是,行业的参与。近些年,教育部组织成立了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质量的监控。
同时,还有专业期刊和新媒体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
第二,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在决策服务、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和人才培养支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决策服务。职业教育科研为促进决策科学化、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我国科研机构设置的特点决定了与行政决策的结合非常紧密,政策的出台都有科研智库的支撑。
二是探索规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也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是指导实践。在国家标准建设、区域教学标准制定中,职业教育科研都深度参与其中。
四是人才培养。目前已有十二万硕士研究生走上了职业教育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岗位。据统计,近三年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参与、指导了国家级师资培训35万余人次。开展国培及省培的意义重大,有助于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引导舆论。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对相关成果转化及报告,进行理念引导、政策解读,以回应群众关切。
第三,释放职教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新变革、新特征、新要求和新任务。需要职教科研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科研的服务方向。同时也应知晓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类型教育的新定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王扬南指出,职业教育的科研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对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在重要位置、缺乏统筹规划。
二是,体系机构建设不够健全。现在离立体贯通、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的体系还有差距。
三是,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五是,理论成果供给不足。
六是,科研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最后,王扬南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是,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完善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包括信息共享、协同新数据共享、国内外联动、调研平台建设等。
三是,推动理论成果实现四个转化,即陈宝生部长在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舆论。
四是,增强科研队伍时代使命担当,强化科研的使命感。
五是,关注重大理论研究,明确主攻方向,特别要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摘编自2019年12月24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