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元主体办学的逐步推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各种渠道,尤其是校外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的准确定位问题,即衡量各种学习成果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国家也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因此,在“职教20条”开篇就提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其后又阐述了“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那么,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规范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的开发?怎样构建标准才能使学历课程与职业导向课程的成果可以进行互通衔接?
国际上解决上述问题是通过构建一个国家/地区/行业资历框架,来标识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所代表的能力水平。不过,资历框架本身是一套通用规则,即它是抽离了具体内容之后的共性规则,至于更细致的成果内容及其比较问题,则不能在资历框架这个层面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拓展资历框架,构建一套既包含具体行业内容,又带有框架特性的工具,以实现基于实质等效原则的学习成果比较,从而为学习成果转换提供前提条件。
在这条路上,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探索了“资历框架+能力单元”(其称之为“框架+标准”)的模式,借助模块化的、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单元,来连接证书课程和学历课程,初步探索出了一套以内容为本、实质等效的职业技能与学历课程的衔接机制。为我国未来运用资历框架厘定证书培训成果,并在需要的时候与学历教育进行衔接与转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01
一、“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模式
资历框架是标注工作任务难度水平的标尺,能力单元是框架在行业领域里的延伸,旨在明确具体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模块,而基于“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构建的学习成果可以实现实质等效。
(一)资历框架及其结构
1.资历框架
资历框架拓展了衡量学习成果的渠道,它在现有的学历教育等级标准之外,构建了一套适应于各种学习成果的衡量标准,是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载体。这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习的中心地位,教育则成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与途径,教育成效的评价也从注重投入到注重结果,从强调“学到了什么”到强调“会做了什么”。
资历框架本质上是一个等级标准,是一个关于结果(而不是投入或者中间过程)的等级标准。订立标准,实质上是期望为各种渠道获得的能力或者成果提供一个度量的标尺,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资历框架不仅可以兼容教育领域的等级标准,还可以为职业领域提供人才的使用标准。因此,一个好的资历框架可以连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标准,将二者打通,使个人的学习更加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
2.资历框架的结构
资历框架为终身学习而设,故在框架边界设计上,呈现出从最低到最高的光谱变化;在框架内部结构上,在等级标准指标描述方面,具有根本性差别;同时,每个等级虽然由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构成,但具体应用时,三个维度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必过度纠结于具体某个维度的具体说法。以欧洲资历框架为例(表1),它在不同等级间具有明显的质的差别:从最初级的掌握通用性、事实性知识、在他人直接监督下执行简单任务,到最高级的掌握最前沿知识、发展新知识及新实践、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但当欧洲资历框架与其他国家/地区框架进行等级参照时,知识、技能与能力在每个级别上都要综合考量,这也是欧洲资历框架进行技术性参照所建议的原则。
如前所述特点,如果将资历框架具体应用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其重点就在于综合能力等级水平之间的陈述要清晰,而不必过度僵化地将每个等级都具体地拆分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应根据具体情境,宜分则分,宜合则合。
(二)能力单元及其关键要素
资历框架通过提供等级标准以及等级标准指标描述,初步确定成果等级;能力单元则在资历框架下将标准延伸到具体行业领域,通过构建有序的单元模块,为教育培训提供灵活、有序的能力标准指引。能力是一个更为职业导向的概念,或者准确地说,是更为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概念。它比知识的单极增长更能反映一个人学以致用的水平。以能力为本位,就赋予了行业企业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话语权。行业企业将产业所需的能力模块化,形成很多相对独立的能力单元,然后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根据能力单元重新设计课程标准,从而改变过去教育领域自说自话的封闭性,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系统对劳动力市场的灵敏度。
作为连接人才使用与培养的能力单元,这意味着,能力单元不仅要“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一方面,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能力单元的任务都是工作场景中的真实任务,并且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来确定所属资历框架等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为了习得完成任务的各种能力,必要的社会平均学习时间以及评价标准必须给出,以利于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职业课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为此,能力单元通过四个关键要素来实现任务与学习的共存:资历框架等级、学习结果、评价标准以及学分。本文以国开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共同研制的一个能力单元为例进行说明(表2)。
1.资历框架等级
国际上,不论是作为元框架的欧洲资历框架,还是各国的国家资历框架,抑或是地区框架,其基本上都与学历教育有对应关系。因此,资历框架等级不仅是能力单元有序码放的前提,也是与学历教育等级水平进行映射的必要标识。表1中的“等级”即为资历框架等级(在国开被称作“学习成果框架等级”),7级大致为本科水平,需要一些比较高等级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这将在学习结果的描述中体现。
2.学习结果
对学习结果的描述要以“会做什么”为导向,而不是“学到什么”。因此,学习结果的描述应当反映学生行动能力,包括计划、策划、设计、执行,等等。不同等级的任务在行动难度上可以用动词进行区分:例如,低一些等级的可以是“会”“能”“制作”“列出”“执行”“调查”等;高一些等级的可以是“评估”“分析”“批判性评价”“规划”“计划”等。表2展现的是本科水平的能力单元,需要更多的知识型工作内容,即在了解邮政主要业务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市场需求和评价方案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能力单元与课程的功能不同。能力单元只规定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而课程则包括为达到该能力标准而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内容等。但二者又相互关联,即能力单元的标准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故能力单元在学习结果上要特别注意不能描述成知识点,而应该是运用知识、技能等完成的任务点。
3.学分
能力单元的学分指学习者为达到能力单元的要求,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学习时间,是学习量的一种表示方式。关于学分,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学分的类型。通常人们对于学分的理解源自学校的课程学分,能力单元所标识的学分容易被认为是课程学分,尤其当把学习结果错误地描述成知识点时,能力单元学分就不可避免地被误解为课程学分。实际上,如果课程基于能力单元构建,二者的学分可以一样;但如果课程不是基于能力单元构建,或者虽然基于能力单元构建,但是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点多于能力单元,那么二者的学分可能是不一样的。由于能力单元基于资历框架构建,所以,一个课程能够被资历框架认可的学分量,不是由课程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课程所含有的能力单元的学分量决定的。
二是学分的计算标准。能力单元所含的学分计算标准可以是一个基于科学认知规律而厘定的标准,也可以是一个基于社会普遍共识的标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后者,这有利于与现行的学历教育课程进行学分转换。当然,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学历教育学分规定的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只包含课内讲授时间,有的不仅包含课内讲授,也包含课外的预习、复习、考试等时间。不管是哪种,只要能够实行,都是可以接受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计算标准为课内讲授时间,即需要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时间,其中,理论类(含理实合一)课程一般以16~18课时记为1学分,集中性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按1周计算1学分。为了与现有学历教育学分标准兼容,便于非学历的培训课程、证书课程等与学历课程之间的转换,建议目前非学历的课程学分以课内讲授时间计算学分,以16~18课时计为1学分,以便和高职院校和高等继续教育院校进行学分转换。
最后是学分替换的总量限定。因为职业导向的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因此,其标准要求与内容设计都具有短期性、应用性的特点。而教育不仅仅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全人。因此,应慎重考虑职业能力兑换学历课程的比例,建议不应超过50%,否则高等院校就变成了培训机构,也体现不出院校各自的特点。
4.评价标准
评价以能力为本,可以是任务式的,也可以对应每一条学习结果提供评估、检测标准。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哪种方式更优。相比之下,提供真实任务场景评价,让学生以实际工作者的角色完成任务,反而是更为重要的。在国开,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表1中,对于学习结果的第5条“能判断业务市场需求,能综合策划主要邮政业务的营销策略”,评价标准第5条用“根据市场开发的需要,分析业务市场特征、定位,选用合适的营销策略并进行组合应用”来测量。
(三)基于“资历框架+能力单元”的学习成果实质等效
资历框架像一个书架,不同的层级上可以摆放相应等级水平的成果,也可以摆放能力单元这种具有框架等级属性的中间件(图1)。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能力单元的有序化,从而以科学的方式,使基于能力单元的各种学习成果达到实质等效。
所谓基于能力单元实现的实质等效,可以这样理解:利用能力单元作为内容厘定单位,使个人学习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和过程表达出来。“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模式试图探索这样一种实质等效方式:以能力单位为中间件,构建学习效果相同的职业课程和学历课程。它具有三个特点:(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而不是学科内容为导向。(2)工作任务通过能力单元方式进行模块化,使其像积木一样,变成课程建设的组件,提高课程建设方式的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职场快速变化带来的能力需求。(3)能力单元作为工作任务的载体,含有资历框架等级、学习结果、学分以及任务完成的评价标准等核心要素,使能力单元变成有序的模块,从而提升课程建设内容的有序性。
02
二、国开的“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模式
国开“资历框架+能力单元”的职业课程构建总体来说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框架描述知识、技能和能力通用要求,提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对标的等级标准;其次,能力单元构建非学历教育成果与学历教育成果的共同内容模块,实现实质等效,为成果转换提供前提条件。
(一)国开的资历框架
国开的资历框架被称作学习成果框架,有其独特性:它从一开始就强调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功能,因此,学习成果框架从来都是以嵌套着学习成果类型的方式出现的(图2)。
可以看到,国开的学习成果框架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无一定形式的学习成果与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示意,旨在说明学习成果框架是一套能够衡量各种学习成果价值的标尺。学习成果框架通过对学习成果知识、技能、能力的等级描述,为各类学习成果提供共同参照系。这一方面为行业中优秀企业的培训课程提供了与学历教育对标的可能性,使企业培训的价值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也为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标尺,院校根据行业企业制定的用人标准,修订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要求。
(二)国开的能力单元
在国开,体现能力的单元模块被称作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简称认证单元,是把通用标准细化到具体行业领域的工具。所谓认证单元,指的是具有连贯而明确的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的内容模块,每一个认证单元都包括学习结果、评价标准、学分值及学习成果框架等级等要素。认证单元的职业导向特性,回应了行业企业长久以来的一种愿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话语权,将企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挂钩,使员工实现能力与学历双增长。能力单元如要连接职业与学历,则必须仔细考虑如何将知识、技能和能力以真实的工作任务阐述出来,同时,这个工作任务又可以为一线教师所理解。
要实现上述功能,能力单元开发不仅对开发团队人员构成有要求,对开发的步骤也有明确规定。单元开发团队需要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以保证单元的人才使用标准能够被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同时,单元开发需遵循以下三个步骤:深入调研,制定行业结构表;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开发能力单元;基于能力单元构建证书课程、学历课程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
1.制定行业结构表
认证单元不论是整行业开发,还是选取其中一项职能开发,都需要首先构建行业结构表。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行业图景,从而保证人才的能力标准不会因优先开发某个领域而产生漂移。
2.开发能力单元
能力单元的开发由行业主导,可以整行业开发(我国香港地区采取的是这种策略),也可以切片式开发,即优先开发最迫切、最可行的证书成果所对应的能力单元,然后逐步拓展到全行业的能力单元。切片式开发的好处在于,不论对于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其投入成本是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进行,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同时,还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及时进行调整,比整行业开发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具体的开发可以应用多种方法,代表性的方法有典型工作任务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法和行业专家研讨会等。邮政行业结合行业需求以及国开的专业,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法,开发出市场营销方向61个能力单元,销售职能上31个能力单元,策划职能上30个,初步形成能力单元矩阵表(表4)。
纵向为能力单元对应的资历框架等级,横向为行业结构表的不同方向和职能。由于采用切片式开发方式,除了“市场营销方向”的“销售”和“策划”职能,其他方向下的能力单元都还是空白。但随着其余方向及职能下的能力单元的开发,这张矩阵表将逐渐被填满,最终完成邮政整行业的能力标准的开发。
3.基于能力单元构建学习成果对应关系
每个能力单元可能被多个成果调用,组合成不同的课程。例如,邮政集团根据员工职业成长的需要,构建了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中级)及其课程(图3右侧);同时,国开的邮政行业学院根据学历教育的要求,基于能力单元,在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开发了证书课程(图3左侧标★课程)。
可以看到,国开的学历课程与邮政的证书课程名称并不完全一致,但由于双方有共同的能力单元,因此,可以厘定证书课程与学历课程的实质等效部分。如图3所示,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中级)的一系列课程能够实现所有策划职能的能力单元要求,相应地,国开也有几门课,例如营销管理和邮政市场分析与开发,也基于能力单元构建。说明基于相同的能力单元,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中级)的学习结果与国开的几门学历课程等效。这为后续证书课程与学历课程进行成果转换提供了实质等效的依据和可能性。
03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模式中,行业企业可以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人才,制定模块化的人才使用标准——能力单元,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根据能力单元设计课程内容;基于共同能力单元的学历与非学历课程可以实现实质等效,为后续的学习成果转换提供可能。如此,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灵敏度,让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得以在制度化的方向上拓展,从而实现学历与能力并重。
(摘编自2020年4月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